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中美真正的较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7:45 南风窗

  □本刊记者 郑作时

  经济班子集体访华

  格林斯潘,一个总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地点的人,这回出现在中国。

  他一如既往地沉默。在无数个中国记者的话筒、录音机和镜头前,他还是像以往那样,都以微笑来应对。在所有媒体 可以看到的场合里,他唯一的一句话是在共同来访的美财长斯诺耳边的低语。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形容,真可谓惜语如金。

  据说到中国来是这个被形容成美国的“经济沙皇”的八旬老人任上的最后一次出访——如果布什找得到他的接班人的 话。在五任美联储主席的位置上,他已经创造了多项奇迹:在里根时代,他使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在布什时代,他使美国经济 达到了高峰;在克林顿时代,他创造了经济高峰时代的零通胀奇迹;在布什时代,他连续五次加息,防止了通胀时代在他任内 的到来。美国商界人士对格林斯潘的赞誉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美国哪个总统执政都没什么关系,只要艾伦在位置上我们就 放心了。”

  美国媒体报道说,格林斯潘的退休原因可以说是一半对一半,一半原因是因为他年事已高,自感精力不济,一半原因 是因为布什这个总统让他感到厌倦。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国内反恐支出使美国经济不堪负担,也使一直小心翼翼维持着美国经济 的格林斯潘不胜其烦。

  但他在退休之前还是选择到中国来一趟。虽然他多次访问过中国,但也许他在退休前还想最后看一看,未来美国的这 个主要经济对手——中国,现在发展到什么样子。

  本次与格林斯潘一起出访中国的,是美国经济管理的全套班子。包括了美国财长斯诺、副财长亚当斯、新上任的证券 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杰夫里、财政部常驻中国金融专员洛文杰等人。

  显然,中国政府高层是知道对这样一个老人应该表示出足够的尊重的。一个国内媒体都很少注意到的细节是,胡锦涛 和温家宝在与格林斯潘一起进入会场的时候,都先后停下脚步,让格林斯潘先走。

  这是一种谦虚和学习的姿态,也是中国政府领导人气度的表示。把这一点与美国总统布什与格林斯潘之间的不和相比 较,我们看到了中美政府领导人之间的差距——中国胜出。

  不能不进行的争辩

  尽管对格林斯潘表示出足够的尊敬,但毕竟,格林斯潘和斯诺代表的是美国,在香河,他们与中国政府进行了一场关 于中美经济的艰难谈判。

  格林斯潘和斯诺是衔命而来。关于这场谈判,美国方面对中国的要求有三条:一是汇率机制改革;二是确保

中国经济 从出口导向的战略向消费和拉动内需的战略转移;三是促进中国金融服务部门的发展,以及美国金融服务公司在这一发展过程 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显然,这不是格林斯潘的意思,而是布什政府的意思。格林斯潘在美国国内时一直强调不能在汇率问题上给中国施压 。而现在,老先生不得不为一个他并不情愿的目标来与对手谈判了。

  智者的看法是相同的。中国政府也不会因为美国政府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政策,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里早已表态, 中国的汇率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短期内中国政府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政策。

  事实上,现在来压迫中国政府改变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问题,是美国政府一厢情愿的算盘。美国现阶段经济不景 气,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逐步提高,巨额的美元债务压力开始逐步体现出来。如果在一个好的政府治理体系之下,本来这些 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但偏偏布什政府穷兵黩武,在全球范围内连打两场战争。以反恐为名,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都建立自己的 势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已经排到了军事后面。因此它的经济问题开始出现了。

  于是布什政府中的一些人把算盘打到了中国头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也是一个未来 具有领导全球能力的国家。把美国的经济问题转嫁到中国头上,一方面输出了问题,一方面也打击了潜在的对手。美国的这个 主意,不可谓不精明。就拿汇率而言,现在,中国政府手中掌握了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同时中国境内还潜伏着大量以美国 投机基金为首的资本,他们都在下注中国政府会顶不住美国的压力上调

人民币汇率,从中大捞一票。而如果中国政府让步,那 将意味着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用廉价劳动力换来的储备会因为政府的一纸公告而化为投机基金口袋里的利润,而其中的相当一部 分,将会流回美国。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中国的汇率问题,确实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已经开始具备领导者能力的国家,其 货币汇率不可能一直盯住美元。这其实不仅仅关系到中国商品的出口,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中国的问题不能取决于 美国,正如中国的货币也不能取决于美元一样。

  事实上,中国政府并不是不愿意让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真正的障碍在于潜伏在中国国内的投机资金。一个简单化的 方法是,如果美国政府能施加自己的影响,让一部分投机资金撤出中国,相信中国政府会很快启动汇改。问题是从各方面看, 美国政府既无能力、也无意愿这样做,所以汇率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

  值得学习的地方

  如果要设想中美这次香河谈判的结果的话,中美之间可能就美国的第二项建议达成一致。也就是说,中美可能就中国 从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向消费和内需拉动型经济战略转型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合作。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合作是因为中国的意愿,而不是因为美国的压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出口导向型战 略现在已经到了有所变化的时候了。一个大国是不可能靠出口完成自己真正的强盛的,况且中国的出口在当下就已经受到了不 小的阻力,单纯地依靠出口导向战略来发展经济使中国商品在西方变得铺天盖地,冲击了当地的产业生态,引起了相当的反弹 ,同时还使中国企业单纯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环境的做法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做法,使技术创新需求受到制约。

  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中国有无能力不扩张内需,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事实上,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中国,这个问 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改革开放以后,历届政府都在强调扩大内需,但事实是,中国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本土企 业中出口的商品占总产值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给人们的直观感觉是,中国对出口导向经济战略是越来越倚重。

  现在,最好的老师来了。美国是全球内需最为旺盛的国家,它的内需影响着全球经济。对于中国现在贫富差距很大的 问题,美国也有很好的经验来解决它。作为一个大国,美国既没有像巴西那样陷入因为贫富差距过大而影响经济停滞的陷阱; 也没有像欧洲那样因为高福利而影响发展的速度。因此向美国学习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减小贫富差距,进而把国内需求真正地 激发出来,是中国向强国发展的一条极好路径。

  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学习,仍然必须是以中国为主体的。从双方的情况来看,美国的先天条件要远远优于中国,美国 是一个两边临海的国家,在与中国差不多的土地面积上,美国只需养活大约相当于中国1/6的人口;美国的发展经历了两次

世界大战,在两次大战中美国都得到了足够的好处,这种发展的机遇,是中国没有的。因此美国解决国内贫富差距问题的难度 ,可以说是要远远低于当今的中国。因此照搬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没有用的,中国在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对现状作出冷静的 和理智的判断,也许还需要全体人民、包括穷人和富人共同的勇气。

  事实上,如果美国愿意帮助中国转换发展战略的话,这种帮助也是美国自己的需求所导致。因为本届中国政府其实已 经注意到国内经济发展中贫富差距开始成为影响发展速度的因素。早在2004年本届政府刚刚履新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就对 扶贫给予高度重视,他亲自参加了联合国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并作了很长的发言。同时本届政府已经开始在效率和公平 两大发展主题上作出一些调整,使政策的导向更偏向于公平而不是效率。

  金融,中国不可能走美国之路

  美国人也许最为自豪的是他们的金融政策,但美国的金融政策也许正是它最大的隐患。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债务国,美元是全球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这一点给美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欧洲人的评论是:“ 美国只需要在一些纸上印上花纹,就可以换来大量的商品。”这种金融上的优势,实际上是美国在全球建立自己权威的核心工 具,它使美国人不管本国经济的实际好坏都可以享有全球最好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使美国欠下了巨大的债务。而现在,美元 的对手已经开始出现,欧元的出现使得美元变得很不稳定。中国在今年的汇改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单一的美元外汇储备改 成了一篮子储备。

  这样的动作意味着美国人要开始还债了。中国在这样的动作下必然把一些美元换成欧元,美国人必须要卖一些商品给 欧洲人才能平衡自己的外汇体系。

  当然仅仅是中国这样做,对美国来说可能还不是大问题。但在欧元持续走好的情况下,也许还会有更多的政府和个人 都会这样做,这对美国来说就是大问题了。全球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体系在未来可能就需要一个转换,美国人要为他们以前愉 快的生活付出代价了。

  有意思的是,美国为什么会主动提出要帮助中国改进金融制度?一个明显的答案是,中国的金融需要改革,而且美国 非常需要通过他们最为熟练的金融操作在中国的发展中分一杯羹,也许是一杯足够大的羹。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最为核心的部 分,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才不过20多年,在金融操作上有待成熟。在这个方面和美国合作,相当的可能是中国的金融机构 会付很多的学费,甚至是超过我们承受能力的学费。

  因此,香河会议美国方面提出的第三个建议无疑是不可能实现的。在金融方面,中国不可能重走美国之路,美国经验 对中国来说并没有多少可取之处。

  相关专题:南风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