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硬指标意味着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3:01 决策杂志 | |||||||||
-张道刚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细读“建议”,在对未来5年的七大主要目标表述中,多数指标软化了, 但有两个重要指标很硬、很具体,这两个硬指标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
可以看出,用人均GDP增长指标代替总量增长指标,强调了减少资源消耗,把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并列起来,这 在过去从来没有过。虽然“建议”中没有说必须实现,但两个硬指标的字里行间显示出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也为 政府职能转变留下了更大空间。然而,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降低能耗,两个硬指标同时实现的难度较大。也就是说,经济增 长与降低能耗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在未来5年,如何破解这个两难命题,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智慧。 2004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了13.6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六位。从总量来看,我国毫无疑问是个经济 大国,但从人均来看,还称不上经济强国。2004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269美元,按照世界发展银行的标准属于下中 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人均指标是比总量指标可比性更强的真正的硬指标。从十四届五中全会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时 隔10年,由总量目标改为人均目标,表明了为人民的福祉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也更加务实。 那么,人均GDP翻一番有没有难度?2000年我国人均GDP6600元,到2010年翻一番就是13200 元,若保持“十五”时期人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甚至可以提前完成,即使算上10年内多增加的1亿多人,达到翻一番 的目标难度应该不是太大。 问题难就难在,既要达到人均GDP翻一番,又要达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上世纪最后20 年,我国在能源消费翻一番的前提下,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但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为此 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 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 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 源消耗,我国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倍以上。 显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走到了尽头。近两年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遭 遇能源瓶颈的制约,已为这种增长模式敲响了警钟。 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代表就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创新发展模式和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上,各级政府的压力 和动力来自哪里?换句话说,怎样才能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落实到各级政府的行动上?难 就难在这里。 眼下,在各级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加速发展重化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仍然是地方 经济发展的重中之中。从增加地方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乃至缩小区域间差距的角度来看,这种发展冲动似乎并没有什么过错, 也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主调。 可问题是: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和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 因;城市化加快伴随着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当前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这必然会相应 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布局中,我国正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世界加工制造基地,一些高耗能制造业正向我 国转移,而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又处在低端位置,事实上造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由此可见,博弈的难点就出在这里 。 看来,实现两个硬指标要的不光是一种胆略,更多的是一种落实这两个硬指标的理性与智慧。-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