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台商投资“路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10:35 《决策》杂志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台商投资大陆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两岸先后成为世贸组织 成员后,双方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又获得了新的契机。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46万个 ,协议金额79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金额398亿美元。今年4、5月份,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 受邀访问大陆,与中国共产党就包括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最终迈向两岸共同市场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议题达成共识,为两 岸经贸关系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台商西
进投资热潮。

  从过去20余年的历史演变看,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在地域、产业及形态等方面呈现出若干明显特点,为人们勾勒出一 幅立体的台商投资路线图。

  地域的扩展

  从投资区域看,台商投资经历了由广东、福建沿海地区逐步向北部及内地渗透、扩展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在台当局1987年正式解除“戒严”、开放大陆探亲之前,对大陆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仍处 于“非法”状态,台商早期投资多选择开放较早,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港澳,语言与生活习惯更为接近,也便于外销的广东、福 建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成为投资热点。据统计,1981年至1989年,大陆共吸引台资10.57亿美元,所占比例最 高的是福建省,约占总金额的38%,其次为广东省的28%,两地相加刚好占2/3,算得上是高度集中。

  90年代后,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这一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其一,广东仍保持稳定增长,福建则明 显下降,出现了以东莞为代表的台商投资“群聚效应”。其二,因浦东开发所带动的经济热潮、本身具备的发达的物流体系及 强大的市场辐射力,上海受到台商的青睐,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台商投资的新热点。其三,沿海地区仍然是台商布局 的重点。据台方统计,1991年至1999年,台商对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的投资共占台官方核准对大陆投 资总额的78%。其四,向华北及内地扩散的现象开始出现,北部的天津、河北,及西南部的重庆、成都等地,逐渐成为台商 选点地区,投资金额也呈现逐步成长的趋势。

  2000年以来,台商投资重点地域最终实现了由珠三江向长三角的转移。虽然珠三角地区拥有的台商企业总数仍居 高不下,但台商投资金额的份额却明显衰退,长三角吸引的台资总额大幅超过珠三角地区,上海、苏州、南京、宁波一带,尤 其是昆山,已经形成了台商新的群聚地区。据台方统计,1999年,广东吸引的台资总额仍占全国的40%,领先江苏2个 百分点,但2000年,在广东份额并未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江苏大幅上升,超出广东9个百分点。最近几年,广东所占份额 已降为25%左右,江苏则保持在50%左右,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从近期看,台商投资在地域方面具有如下几个发展趋势:其一,在长三角、珠三角作为台商投资重点区域的地位难以 撼动的前提下,以北京、天津为中心,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湾地带,因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特殊性 、海空航运的便捷、渤海地区向内地辐射能力强等区位优势,逐渐成为台商投资的下一个重点;其二,西北及东北地区以丰富 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土地劳力等优势,并受惠于开发大西北及振兴东北等政策因素,对台商形成新的吸引力,未来的发展前景 看好;其三,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及电力紧张,台商日渐重视内需市场,投资呈“扩散化”趋势,也为内地省市吸引台 资提供了新契机。

  产业的升级

  从投资产业看,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转移,产业的升级出现了 明显的阶段性。

  在台商投资的初期,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食品、饮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纺织成衣、木竹制品等占了相当 大的比例。这些产品大多属于下游加工业,技术层次较低,投资规模不大,多属于台湾中小型企业。即使是电子业,也是以键 盘、鼠标、机壳等低技术层次的零组件为主。

  90年代中期之后,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一方面,下游的制造业带动了上端的石化业及电力等基 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随着台湾以信息电子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及国际产业分工的形成,台湾电子电器业、精密 仪器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大陆的投资不断升温,使得以食品饮料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比例不断下降,单件的平均 投资金额明显增加,一向对大陆投资保持谨慎态度的台湾大中型企业逐步成为主力军。

  以食品饮料业与塑胶制品业为例,80年代其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均超过10%,居一、二位。90年代初,电子电器 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与二者已旗鼓相当。90年代末,食品饮料业与塑胶制品业下降为5%左右,而电子电器业则迅速增至4 0%以上,几乎占了台商投资的半壁江山。

  与上述趋势相伴随的是投资案件的大型化。据台方统计,台商对大陆投资单件平均金额到1994年才超过100万 美元,至1996年迅速超过300万美元。此后,虽因台当局采取限制措施及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而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呈 现回升势头,目前仍维持在300万美元左右的水平上,显示出投资案件的大型化趋势。

  在此情况下,以上市、上柜公司为代表的台湾大中型企业也成为台商投资的主流。据台方统计,到2004年第一季 止,共有451家上市公司赴大陆投资,占所有上市公司的67%;274家上柜公司赴大陆投资,占所有上柜公司的59% 。

  未来一段时间,台商投资在产业上将会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其一,以电子电器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仍 将是台商投资的绝对主力;其二,随着大陆进入WTO的后过渡期,以金融、保险、医疗、零售业为主的服务业将成为台商抢 滩的重点;其三,由于近期大陆方面加大了增加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及两岸农业合作的力度,台商在农业领域的投资也有望 成为新的热点。

  本土化的走势

  投资逐渐“本土化”是近年来台商投资大陆的一个明显趋势。

  传统上,台商以“两头在外”(原料从台湾进口、产品回运或直接向国外出口)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 配、来样加工、价格补偿贸易)加工贸易型投资为主,“当地化”程度不高。但是,近年来,台商在大陆的投资运营中,不仅 在采购、销售环节,而且在用人、融资及产品研发等方面,都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向。

  从采购方面看,过去台资企业的设备与原材料都依赖进口,当地采购比例很低,但近年来台商在大陆当地采购半成品 、原物料、机械设备的比率逐年升高。据估计,目前台商当地采购率已高达60%。究其原因,除了大陆本身工业体系的逐步 完善、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及价格较低外,台商投资某一产业后,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跟进在大陆建立生产基地,进而形成了“ 产业群聚体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销售领域,过去台商都以外销为主,对产品在大陆的销售并不重视,但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 大幅提高,大陆庞大的市场也日益成为台商布局的重点。据统计,2001年台商产品大陆销售的比例已达48%,除纺织与 电子业较低外,其它行业均在40%以上。

  在人力方面,过去台商在进行投资时,都带过来大批的台籍人员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但近年来这一情况有了明显的 改变,台商越来越多地聘用大陆人员,大多数台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已基本实现本地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陆高 素质人才的迅速成长,如在电子业方面的数量已超过台湾;二是两岸文化相同,使用大陆人员替代性强且工资成本较低;三是 使用当地人才,可以更好地拓展当地市场、与当地企业结盟合作,以便迅速融入当地社会。

  从融资的角度看,过去台商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融资多在岛内进行,但随着其投资规模的日渐扩大,大陆银行也加 强了对台商的资金支持,从大陆当地筹措部分资金便成为现实而必然的选择。据台湾学者的调查分析,目前大约有43%的台 商选择“就地取财”,台商的融资状况比过去已大为改善。

  从产品研发方面看,由于大陆基础科学研究实力增强,拥有不少的优秀科技人才且工资相对低廉,台商也积极在北京 、上海等地投资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开发适应本地市场所需的新产品。就目前而言,虽然总体上台商大陆投资的技术来源仍以 母公司提供为主,但当地自行研发的比例上升幅度非常快。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