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肩负崛起使命俞正声同样用改革治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10:35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翁仕友) 115年前的1889年,张之洞来到湖北后,力促改革,推行“新政”,督鄂18年的张 之洞成就了近代历史上湖北最为辉煌的时期。3年前,从地方到中央,再从中央到地方的俞正声开始主政湖北,肩负崛起使命 的俞正声同样用改革来治鄂。

  改革之风正在湖北兴起。有人说,俞正声在改变湖北,也有人说,俞正声的“湖北新政”是其政治生涯中浓墨重彩的 一笔,也将是得意的一笔。

  重塑良性政治生态

  三年前的6月15日,俞正声正式当选为湖北省委书记。随后,新当选的省委书记在东湖宾馆接受了各路媒体的联合 采访,俞正声当时郑重地宣布:“新的领导班子抓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变作风。”

  新书记的“初次出手”让很多人始料未及,也让很多人感到“很不舒服”。俞正声首先砸掉了省直机关的“小金库” 。以往,省直机关多数都办有报刊杂志,而一些乡镇和企业往往不得不自己掏钱完成订阅的任务。同时,还对部门的津贴发放 较乱的情况进行了整治,省直机关一律停止自行发放津贴,生活补助一律统一为400元。再次,就是进行车牌改革,“特权 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最后500张厅级机关持有的“省重要公务用车通行证”被取消,在湖北省各路桥收费站口,公务 用车同样要交纳通行费。

  有人说,三项措施看起来“动作不大”,但意义深远。“俞正声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逐步消除干部的特权思想。” 湖北省委一位官员告诉《决策》。

  此事在政府部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也引来了很多的怨言。然而,更多的怨言并不在此,而是对省直机关工资水平过 低现状的指责。

  目前,湖北省的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列第10位,但干部工资水平却在全国倒数。一位省直机关公务员向《决策》记 者抱怨道,“我们的工资水平甚至没有达到西部省份的水平,以前有几次加工资的机会,但俞书记最后拍板不加。”

  俞正声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很多人不理解俞书记的良苦用心,一方面湖北乡镇改革在裁人,一方面在加公 务员的工资,这让被裁的人心理怎能平衡?由于农民增收缓慢,国企改革大量职工下岗,相对来说,公务员的工资还是比较高 的。”

  面对怨言和指责,俞正声有自己的看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说过,“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就是要硬碰硬地解决 这些问题,不怕得罪人,不要怕丢选票。我相信,只要真正为群众,为了事业的发展,也丢不了选票。”

  “俞书记最大的特点是务实、低调,不张扬。经常到基层调研,往往一下去就是几天,不用警车开道,也不要当地官 员陪同。另外,他讲话不爱读讲话稿,调研不喜欢听汇报,而是自己直接到基层询问、了解。”湖北省委一位官员告诉《决策 》。

  监利县是俞正声的联系点,在湖北有“省委书记一年十下监利”的佳话。在采访中,记者还听说这样一则故事:监利 县某乡镇在听说俞书记视察后,连夜应急凑合了一块黑板,并在上面赶制一份农民负担情况的公示,第二天俞书记前来视察, 发现黑板上的字迹还是湿的,俞正声当即进行了严厉批评。

  初到湖北的俞正声就提出官员要讲真话。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俞正声还用自己的真实经历证明了讲真话的好处。

  在主政青岛的时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李鹏前去视察,在汇报工作的时候,俞正声没有将自己在青岛的辉煌成就一一 道出,而是说了一大堆问题,出人意料的是,李鹏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帮忙解决了不少问题。

  在湖北有“政策不过水果湖”一说,水果湖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及其直属机构所在地,有湖北的“中南海”之称,这句 话的意思是很多政策往往就停留在省直机关,很难贯彻下去。强调政策执行力的俞正声显然知道这句话的“杀伤力”,有学者 认为,俞正声正试图诊治湖北官场沉痼,重塑一种良性的政治生态。

  操盘湖北“乡改”

  如果说,改变政治生态是在软的方面做文章的话,那么,俞正声力促革新,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则是下“硬功夫” ,为此,有人评价说,俞正声有实干家的风采。

  2002年11月,俞正声第一次到咸宁市咸安区视察。咸安改革推行者、原咸安区委书记宋亚平在回忆时说道,这 次视察对咸安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咸安改革一直在争议中推行的,以前高层领导不表扬也不批评。“俞书记肯定了咸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给了我们极 大的精神支持和鼓舞,同时对有争议的改革内容作出肯定。”宋亚平告诉《决策》。

  新任省委书记的肯定平息了此前的争论,此后,咸安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3年11月4日,六易其稿的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鄂发[200 3]17号)正式出台,这就是人们熟知的“17号文件”。完全以咸安改革为蓝本的“17号文件”出台后,湖北省的乡镇 改革扩大到7个试点县市。今年3月份,湖北省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更大范围的改革拉开帷幕。而在这 一系列文件和决定出台的背后,俞正声扮演着策划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2004年初,宋亚平调任湖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成为省委决策智囊成员之一。对于这一调动,一种普遍的看法是 ,让他去推广咸安改革的经验。

  有学者认为,乡镇改革是税费改革后的必然趋势,俞正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改革做大,为全国的乡镇改革起 到了探路的作用。亲自抓乡镇改革是俞正声主政湖北的一大亮点。

  2005年6月6日至7日,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湖北作为成功的典型在大会上作了报告。 可以说,俞正声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问题上的作为不仅得到了中央的认可,还成为其他省份学习的标杆。

  但是,俞正声的“农字经”并不容易念。大量的改革成本,湖北必须支付。据了解,湖北全面推行此项改革至少要花 费90亿元。同时,“改革是迫于财政压力而进行的,它没有从整个乡村社会发展的角度设计一套科学的制度,改革有可能会 出现反弹。”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认为。

  目前,湖北正在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方式上作出探索。乡镇“七站八所”撤消后,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农技服务项目改为 政府出资,公开招标农技员,变过去的养人为现在的养事。

  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还了解到,受省委委托,该中心组织了由近40人组成的专家队伍深入咸 安等地调研。显然,对于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湖北的最高决策层已经做好了准备。

  崛起的使命与抓手

  “全省一盘棋,重点是武汉。”为实现湖北的崛起,俞正声选择了做大“1+8”武汉城市圈。

  2002年初,俞正声发表了“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尤其是带动武汉周边城市发展”的重要讲话 ;同年6月份,湖北省明确提出了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即以武汉为核心,包括鄂州、黄石、黄岗等周边 100公里内的8个城市,逐步将其发展成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对于武汉市周围的地区来说,可以充分利用武 汉这个优势来发展自己。

  湖北人有个绰号叫“九头鸟”,后来有人将此演化,把武汉城市圈的9个城市称为湖北发展的九个头。湖北能否崛起 ,武汉城市圈被寄予厚望。

  2005年5月,东风汽车公司原总经理苗圩出任武汉市委书记,对于致力发展钢铁、汽车、石油化工、高新技术等 产业的武汉来说,此次人事调动颇有意义。在宣布苗圩的任职决定后,俞正声发表讲话:本次武汉市委主要领导的调整,是中 共中央从湖北和武汉全局出发,经过较长时间酝酿,慎重作出的决定。而在此前的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与国际知名汽车 生产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同时,公司的总部由十堰市搬到武汉市。

  在做大武汉城市圈的同时,俞正声又在谋划怎样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武汉城市圈和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 两大战略,也可以说,它们是俞正声“湖北新政”的两个重要抓手。

  2003年3月,俞正声率团赴浙江考察,随后,湖北高层决定实施“强县扩权”改革。3个月后,省委办公厅下发 了《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权限的通知》(鄂办发[2003]35号文件),通知决定将239项审批 权下放到了20个扩权的县市。同时,省里对县财政实行直管。

  “俞书记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立国告诉《决策》,湖北与浙江、广东 的差距不在于城市经济,而是县域经济。

  为发展县域经济,俞正声提出了“一主三化”的思路,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当 时能够提出这个思路已经很超前了,它激活的是湖北的民本经济。”余立国告诉《决策》。

  “把湖北这壶水烧开才走”

  今年60岁的俞正声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曾做过16年的技术工作。1985年,也就是俞正声40岁的时 候开始担任山东烟台市委副书记,俞正声的政治生涯出现了一次重大转折。在烟台的几年为其日后主政一方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1989年,俞正声又被调到青岛市担任市委副书记、市长。

  青岛和大连一度成为全国其他城市学习的典范。薄熙来主政的大连更加注重打造城市品牌,而俞正声主政的青岛更加 注重工业品牌的建设,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等品牌在全国有着响当当的名气,俞正声也因此得到了“品牌市长” 的美誉。与有“传媒宠儿”之称的薄熙来不同,“俞书记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可以说,性格不同,各有千秋。

  有人说,俞正声培育了海尔这一品牌。或许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俞正声给予了 强有力的支持。1991年以后,海尔正式扩张,而这段时间主持青岛工作的恰恰是俞正声。

  2004年3月5日,海尔集团在武汉建立全球第10个工业园,在奠基仪式上,俞正声和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 敏分别发表讲话。更多的人认为,海尔落户武汉,绝不仅仅因为武汉得天独厚的优势,俞正声的作用不可小觑。

  但是俞正声似乎不愿意更多地提起过去成绩,相反,回忆过去的工作时谈得多的是失误。在包括全国召开的建设工作 会议在内的许多场合,俞正声不无愧疚地反复讲述这么一段话:“我在山东担任市长、市委书记11年的时间里,有过一系列 的教训。我发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下大量隐患,给后人造成许多难以挽回的损失。青岛沿海有一条路,在靠海滨的 一侧,有一部分搞了大量工业建设。这非常不应该。海滨一侧应该留给群众,应该开辟成公园。等我们发现、制止的时候,已 经建成了。这是我在青岛工作时的一个重大失误。”

  1998年3月,俞正声出任建设部部长,成为一名“内阁要员”。在其就职演说中,俞正声说“在建设部长的岗位 上,我要殚精竭虑,努力工作,多做实事,多解决问题,不求波澜壮阔,但求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从“品牌市长”到“内阁要员”再到“封疆大吏”,俞正声在政治生涯上走得很踏实。祖籍浙江的俞正声曾多次在公 开场合表示,“青岛是我的第二故乡,湖北是我的第三故乡”。对于湖北人来说,他们更关心这位已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省委 书记几年后的去留问题,俞正声说,“一定要把湖北这壶水烧开才走”。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