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寻找创新动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3:02 决策杂志 | |
-本刊记者 翁仕友 刚刚过完25岁生日的深圳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全国各大 媒体将诠释自主创新战略的样本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深圳。 早在今年5月19日,中共深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就作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自 熟悉深圳的人知道,深圳是一个科技资源极其匮乏的城市,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它却成为自主创新企业数量 最多、自主 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最高的高科技城市。人们不禁要问,深圳是如何走上自主创新之路的?深圳的路径选择 对其他城市有怎样的借鉴意义?深圳经验: 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创新,这是深圳市自主创新的一个显著特征,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工业主要以“三来一补”加工为主,与其近邻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很少有企业专 门从事科研。但到了90年代初期,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的热潮兴起,苏州等后起的城市发展迅猛。土地、 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原有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度、大规模地调整深圳的产业结 构,把产业发展方向的着力点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 “为了这个决策,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冒了一定的风险,产业消长平衡甚至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恰恰是这个 决策使得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得以发展,特别是自主创新,以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深圳市 委书记李鸿忠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说道。 2004年,深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66亿元,在总体规模上排在全国第一,这已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 0%;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有一半以上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一比例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的。同时,技术密集、知 识密集和高增加值行业得到发展,这也让深圳的经济增长方式悄然发生变化。 然而,不缺少创新意识的深圳却缺少独立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副局长周路明认为,这本来是深 圳的劣势,但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它可能正好让深圳避开了自主创新的理论误区。过去我们在科技工作上一个最大的误区 在于,将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当成自主创新的主战场,使得技术创新和企业的研发工作在国家战略层面被边缘化。 但是跨越了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个劣势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发展来说是“致命性的”,它直接关系到发展后劲问 题。为解决这一难题,1999年,在深圳高新区内成立了虚拟大学园,这里云集了北大、清华、 复旦等全国40多所高校, 通过这个虚拟的大学园,可以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孵化。冯冠平,深圳清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96年,由他创办了深圳清华研究院,这是深圳少有的科研院所。6年间 ,深圳清华研究院孵化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据了解,该院平均每年15个项目产业化,技术价值超过10亿元,孵化企业达 310家,总产值110亿元。 冯冠平把这些变化归功于研究院运行的“四不像”理论。所谓“四不像”指的是,研究院既是大学,也不完全是大学 ,因为文化不同;既是研究机构,也不完全是科研院所,因为内容不同;既是企业,也不完全是企业,因为目标不同;既是事 业单位,也不完全是事业单位,因为机制不同。 企业抉择:“4个90%”的结果 目前,深圳已经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群落,那么深圳是如何做到呢?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担负着改 革与创新的政治使命,创新的氛围在深圳已经形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官员或技术 专家)掌控着自主创新的话语权。 生产PMP的泰嘉乐公司的投资老板以前是做DVD的,每生产一台就得拱手向外国人交8美元专利费,吃尽了“受 制于人”的苦头。后来他下决心开发属于自己的新产品,最终“反客为主”。 在深圳,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通讯领域的华为、中兴,软件领域的金蝶、金证,生物工程领域的科兴、海王 ,等等。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一个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深圳形成,一个依靠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企业 群在深圳形成。 据了解,2004年,深圳从事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骨干企业已达1700多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具有一 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超过70%是本土创新企业。用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的话说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已 “渐成气候”。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特有“4个90%”,即全市90%以上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在企 业,90%以上研究开发经费来自于企业,90%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 据报道,华为公司拥有2万多员工,从事研发的达到一半,而生产人员不足10%。公司年销售额300多亿元,其 中用作研发投入的占到10%。 深圳企业有着很强的专利意识,2004年,仅华为公司一家就申请专利2300件,蝉联全国“专利王”。国内第 一个保护技术秘密的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就诞生在深圳。 政府归位:当好“场地维护员” 在深圳自主创新道路上,政府的“作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三个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就是很好的说明。 上世纪80年代末到1995年,是深圳走自主创新之路的酝酿萌芽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发布的《关 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成为标志,提出了科教兴市战略,重点解决了“该不该发展高新技术”的问题,作出了大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 1995年到2000年是快速成长期,以1998年2月深圳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 若干规定》(即“22条”)为标志,重点解决的是在资源与条件先天不足的背景下,如何启动与整合优惠政策杠杆。 2000年到2005年是壮大扩张期,以2004年2月出台的《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 快速发展的决定》(简称“1号文件”),重点解决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在这个时期出台的政策法规,则以建 设区域创新体系为主,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核心 竞争力,保持高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伸出“有形之手”,资助企业从事自主创新,鼓励创新人才来深圳创业,并对深圳较为弱势的产业领域提 供优惠和资助。比如深圳市设立了软件企业孵化器,对于进入孵化器的新创软件企业,政府在科技专项经费中安排资金资助; 政府在土地、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为高新技术企业大开绿灯;出台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等等。 在治理环境、完善法律体系方面可以说是强势出手,而在具体的管理中又适时“无为而治”。 李锂是海普瑞药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999年底他把企业从西部某市迁至深圳。李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去 自己要应付政府大大小小的部门,“来了深圳大不一样。规章制度非常明晰,按部就班做就可以。我每天都能保证有7小时呆 在实验室。” 见证深圳产业发展的冯冠平副院长对此也是深有同感,冯院长感慨道:“深圳是一个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地方,深圳 市领导管束得比较松,钱给了后也很少过问,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深圳的实践让我们看到,走自主创新之路,政府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越位,不能缺位,更不能错位。“政府不 是‘运动员’,也不是‘裁判员’,而是‘场地维护员’。”深圳市副市长刘应力如是说。-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