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京报:人民与相声,到底谁抛弃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09:56 新京报

  对于并不景气的相声界来说,近日又一则消息让人心情黯淡———演出15场、场场低票房的辽宁相声俱乐部决定撤出剧场,尽管演员不拿分文报酬,但过低的票房还是难以支付剧场的成本(见11月22日《沈阳日报》)。“相声作品不错,演员阵容也够强大,怎么会没有观众呢?”对此辽宁省曲协秘书长连金芳感到困惑。

  其实感到困惑的应该不仅仅是他,大部分相声界人士都感到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
远。

  相声,一种从普罗大众中生发出来的草根表演艺术,真的已经被人民所“抛弃”了吗?曾经走进北京天桥乐茶馆和天津名流茶馆听相声的人可能不会承认这一点,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年轻的相声观众,他们对于相声的热情丝毫不亚于情迷超女的“玉米”和“凉粉”,许多人早上十点就带饭来占座或提前一周买票,为的是能在茶馆里听着自己喜欢的相声演员说上几段,开开心心地笑上一晚。

  但这番景象在一年之前并不容易看到,青年

相声演员郭德纲前些年在广德楼开相声大会时,场内观众最少时只有一个人,但他和德云社的伙伴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正因为有了近六年的苦苦支撑和观众培育,天桥乐茶馆里的人才越来越多,观演互动也越来越热烈,有些铁杆粉丝干脆变成了后台工作人员和后援队。北京东城周末相声俱乐部和天津相声的观众中也不乏这样的案例,网上相声论坛里相声爱好者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人民并不是不爱相声,也并没有抛弃相声。

  归根结底,还是这些年的相声界自己孤立了自己、“抛弃”了人民。其渐行渐远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傍大款”———参加电视晚会或各类综艺晚会是出名赚钱的最佳路径,所以许多相声演员都舍弃原来传统的相声表演模式转而专攻晚会相声,有些相声界的名角大腕们仿佛就是为了上春节联欢晚会才保留相声演员这一名号似的。观众们除了在一些综艺晚会上看相声,就只能听听录音磁带了。相声表演所特有的传统观演关系被彻底丢弃,不仅演员与观众直接见面的渠道没了,演员从现场观众反应当中寻求滋养和灵感的机会也由此丧失。

  “穿小鞋”———晚会需要热闹和歌颂,投其所好的相声界便免不了削足适履,专挑热闹和轻松的话题入手,力求大家一听就笑。而传统相声对于包袱的预设是有许多铺垫的,前面铺垫得越绵长,后面抖包袱的回味和水到渠成的自然笑声就越多。

  今天相声创作的式微,源于许多急功近利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关心的不是老百姓爱不爱听,而是能不能通过审查,逗笑方式和内容日益浅薄流俗,久而久之,相声的内容也就变得不再“亲民”、不再回味无穷。

  “不吃苦”———相声本来是由其他多种曲艺表演技巧融汇而成的艺术,表演者需要练很多功夫,但现在大部分相声演员身上都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夫和曲艺基础,只剩下“说”这一项差强人意。

  加之相声界内部壁垒森严、门户纵横,大家互相之间要学点什么很难,有心人会偷师学艺,懒一点儿的干脆只管耍嘴皮子了。丢掉了曲艺的杂糅功底,也就丢掉了相声与其他以说为主的表演艺术之比较优势。一种没有特殊技术含量的表演模式,如何赢得民众的青睐呢?

  近闻中国曲协新家长姜昆给年轻相声演员们定下的目标是:“一年打基础、一年盖房子、一年搞

装修,最终成为曲艺的标志性建筑。”这种思路颇值得商榷。一两个标志性建筑解决不了相声界离人民越来越远的问题,如何重拾草根精神、让相声回归到人民生活中,让鱼儿回到水中自由生长,才是相声界面对现实的根本出路。辽宁相声俱乐部撤出剧场后走进大学用讲座方式重新开始培养观众,或许是个最好的例子。

  □方小黑(北

京剧评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