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城市:上海浦东与大连旅顺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18:01 经济半小时 | |||||||||
《经济半小时》11月25日播出节目《我和我的城市--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展播(5)》,以下为节目内容。 在很多人看来,浦东是全国最现代化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有最好的购物广场,还被曾经被评为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但是仅仅10多年前,与外滩隔江相望的浦东还是一片乡村,当时上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话
浦东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现代气息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有中国最大的购物广场, 10多年前浦东的花木镇,一片农田和村落,当时这里被称为是上海的乡下。花木镇也是浦东区委区政府的所在地,高楼大厦林立,商业贸易繁荣。十年来浦东的发展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但那些高楼大厦建起来后,原来在农田里耕作、在村庄里生活的浦东农民,他们又是怎样接受城市的现代生活的呢? 记者遇到一位叫张碌妹中年妇女,她是浦东花木镇的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1997年,张碌妹和其他的村民一起,从原来居住的农村院落,搬入了政府统一规划的居民小区。 张碌妹和她的乡亲几十年来都以种地为生,搬进楼房之后,看到小区里的大片公共绿地,他们觉得种草太可惜,于是种上了菜。 很快,小区里的公共绿地全部变成了菜地,而浦东花木镇以原先七个村为单位新建的七个社区,几乎都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这让浦东区委书记杜嘉毫,对浦东的建设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把一些人的习惯改变过来,要使整个城市的市民素质得到新的提升。 于是,浦东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另一种建设也在同步展开,就是让搬进楼房的农民,真正成为接受城市文明的市民。像张碌妹这样新居民的家,成了社区工作人员经常造访的地方。 社区工作人员在一个月内先后来了十趟,始终没能说动张碌妹,但她身上的倔强劲儿,让工作人员想到了另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她推选小区的楼组长,并让她负责管理绿化带的整治。 公共绿地不再种菜了,但作为楼组长的张碌妹又遇到了另一个让人头疼的事儿,她发现,自己的乡亲们虽然住进了楼房,但在农村里养成的乱堆乱放的习惯却很难改。 乡亲们在楼房里乱堆垃圾,而这座政府投资30多万元修的垃圾站,却始终闲置着,居民们不知道这是作什么用的。 于是社区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用一个最笨的办法,靠时间和诚意来改变居民们的这种习惯。每个居委会干部轮流在这里值班 ,把垃圾桶里面的垃圾拎到这个垃圾房,倒到我们事先准备好的马夹袋里,再扎好以后弄到上面去。 张碌妹所居住社区现在的街道非常地整洁,看不到一片纸屑,公共绿地树木繁茂,绿草如茵。走进楼道,各家各户的门口也是干干净净,看不到一件杂物。在社区的垃圾站门口,记者看到不时有居民来扔垃圾。作为楼组长的张碌妹,现在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管理小区的环境,而是组织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张碌妹现在已经成为社区时装表演队的领队了。 像张碌妹这样从土生土长的浦东农民转型为市民的人数多达32万人,占浦东户籍人口的30%。是目前浦东市民最主要的构成群体。 和许多新兴城市不同的是,浦东不仅迅速融合了大量的原住农民,而且了接纳了数量庞大的境外人士。目前浦东有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外资企业,有15万境外人士在浦东工作和生活,几乎占浦东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境外人口如此密集,浦东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也使得浦东成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地区。 在杜嘉豪书记看来,一个城市的国际化,首要条件是市民行为的高度文明。一件事情让杜嘉豪书记印象深刻。2003年,浦东区政府为了保持市容整洁,打算增加环卫工人,但一个外国人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市民对环境的爱护比环卫工人的打扫更重要。 这个外国人是浦东红塔酒店的总经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向酒店的所有员工倡议,定期到街道上捡垃圾。 这种义务劳动已经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成了安奕德这样生活在浦东的外国人融入社区的方式。许多浦东本地的员工从这项活动慢慢发现,自己对这块从小生长的地方滋生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亲近感。 在浦东,由境外人士、本地居民和外来员工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共有7000多支,总人数超过21万人,一双双不同肤色的手正在共同维护着浦东的美好和繁荣。 是否拥有一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尺,今天的浦东,志愿者人数占总人口的10%左右,高于文明城市测评指标的要求。今天你如果在浦东坐地铁,维护秩序的“红马甲”可能就是旁边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浦东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 上海市浦东区区委书记杜嘉毫说:“浦东有个市民叫徐正荣,他得了尿毒症,我最先了解这件事是他女儿给我写了一封信,女儿是希望父亲早一点到医院进行治疗,他父亲感到这个治疗要花很多钱,他想把这笔钱省下来,让女儿得到更好的教育。这件事情给我震动很大。我们浦东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要关心这些弱势、困难的群体,所以我们建立了大病、重病的保障基金来关心这些困难群体,现在徐正荣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治疗。 ” 上海浦东是一个温情的地方。目前浦东有30家医院设立了慈善医疗门诊,浦东还专门成立了一家慈善医院。全区6000名生活困难的居民每年都可领到500元的慈善医疗卡,享受减免挂号、门诊等费用。 浦东是一个鼓励创业的地方。浦东拥有中国政策环境最好、产业氛围最佳、服务环境最优的开发区,15年来浦东人才总量从6.6万增加到30万人,仅张江高科技园的科研人才就超过3万人。2004年,在浦东这个孵化器里诞生的高新技术企业共创造产值765亿元。 浦东是一个生态优美的地方。在这片寸土寸金的投资热土,绿化覆盖率竟然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高达24.5平方米。 浦东在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中提出了海纳百川、共建和谐家园的目标。今天的浦东已经成为吸引国家资本的强力磁场,98个国家的1万多个外资项目落户浦东,众多的居民小区中,有40多个国际社区。来自世界各地的浦东人共同创造了文明城区并分享城市文明的成果。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浦东人希望借此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并以世博会为契机把自己生活的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大连,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有东北唯一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软件园区。大连还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度假和旅游胜地,有“浪漫之都”的美誉,赏槐会、国际服装节、烟花爆竹迎春会排满了城市的日历,把城市点缀的流光溢彩!联合国有关机构称之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在此次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大连也是东北地区唯一当选的城市。 提起大连,人们通常会想起它的美丽。这座城市的历任管理者在传承这种美丽的同时,都坚守另一个信念,就是城市的建设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为此,在创建文明城市之初,大连就提出“重在建设,惠及百姓”,不把钱花在形象工程上,而是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居家过日子的难事,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让每个市民喝上清澈的自来水,这个目标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着资金和体制的诸多难题。大连是我国最早通自来水的城市,自来水管网的老化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问题,也是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而大连成功的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办法。 一位老人名叫王选,家住大连旅顺口区三涧堡镇付家甸村。王大妈喝了几十年的井水。就在前段时间,政府把自来水通到了她家里。 大连旅顺口区三涧堡镇付家甸村村民王选:“每天干完活回来,就这么打开 这水能直接喝,特别甜。” 王大妈住的付家甸村紧临着渤海,村里上个世纪集资打了机井,但近年来由于海水倒灌,水质越来越差。 大连旅顺口区三涧堡镇党委书记彭建伟:“这主要是一个是受资金的瓶颈,象全镇10个村,全部吃上得需要接近5000万。” 大连是我国最早启用现代供水设施的城市,3500公里管网中有400多公里严重老化锈蚀。 大连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雄城:“假如举一个一百毫米口径这样一个管道,一百毫米这么粗的管道从这一头看不到那一头的光亮,看不到对面,它已经被结垢给堵塞了。” 从全国看,供水管网普遍存在同类问题,有些城市很多管线使用年限超过50年,北京、上海甚至还有清朝、民国时期铺设的管线。姜雄城说,以每公里改造需要200万元计算,大连就得投入8亿元。另一方面,大连地处丘陵,很多楼房都建于山坡上。过去几十年间,各企事业单位建起了700多个二次加压泵站,负责给本单位住宅楼供水。但由于产权更迭,有些泵站无人管理,管网也就无法正常维护更换。象市内中山区武昌街这片住宅区,只有70多栋楼,却建有10多个二次加压泵站,供水时断时续。 大连市自来水集团中山营业分公司经理刘家功:“无能为力,因为这么多产权单位没有哪个能负得了这个责任,因为往往这个地区都是联建的,几家单位管这么一个泵房,你去找谁谁都不管。” 水的问题成为大连这座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告诉记者一件她印象非常深刻的事,那是在一次村干部座谈会上。 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座谈的时候其中有的村官就提出来说我们由于海水倒灌,有几年青年应征入伍就不合格了,就说明已经影响了我们村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我就觉得这件事情太紧迫了,因此必须解决。” 从2000年开始,大连从100多公里的水源地把水引入大连,同时着手对市内管网全面改造,并把管网延伸到了农村。(字版)2000年到现在,大连市为解决百姓吃水,平均每年投入10亿元,投资额是辽宁省其它城市加在一起的总和还多。 大连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雄城:“那么我想主要是大连市的发展的结果,我们有这么多的财力,两级政府都有相应的财力,因为经济的发展,财力不断的增加,可以拿出这部分资金来。” 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大连市着手对供水体制进行改革。原来自来水属于城建部门,水利局则属于农业部门,衔接上存在问题。大连市统一归口,成立水务局,全面负责引水和供水,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同时对二次加压泵站全面接收和改造,引进专业公司委托管理,现在已接收了300多个。 大连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雄城:“那么这三百多个泵站假如完全由我自来水集团公司进行管理,我们算了一笔帐,一个泵站四个人,那就是一千二百人,那么再加上各种管理的费用,一年得需要三千六百万,那么我们进行委托管理之后,我们一年也就需要六百万,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成本来管理这三百多个泵站。” 今年八月,家住中山区武昌街的王丕亮大妈欣喜地发现,白天打开水龙头, 随时都可以接到自来水了。 大连市中山区武昌街居民王丕亮:“夕阳落山也落不了了。这下子多活几年。” 这次文明城市评选中,有三项指标和城市用水直接有关,大连都得了高分。在测评小组对800户居民的入户调查中,也赢得了市民的交口称赞。大连市民对政府在交通整治、社区环境改造等方面都表现了很高的满意度。大连把文明城市的创建变成了系统的民心工程,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近5年,市财政平均每年投入2.2亿元用于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救济,还投入1亿元对130多条大街小巷的路灯进行改造,让每个市民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文明城市的成果。 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也告诉了记者一件事。前不久,她在一个刚通了自来水的农村检查工作时,看到了村民写的这样一首长诗。 大连市市委书记孙春兰:“要求是最基本的,通了一个自来水农民就三呼万岁,这不是恰恰说明还是我们很多应该早一点做好的事情还做得不够好。” 到今年年底,大连将对剩下的300多个二次加压泵站全部接收完毕,全部实行市场化管理。两到三年内,对市内管网全部更新改造,在未来通过几个五年计划,大连将在部分地区实现水的直接饮用。 大连市市委书记孙春兰:“这次文明城市创建老百姓高兴,就是它惠及老百姓,让文明的成果大家能够享受到。” 孙春兰书记:“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回来,就是西岗区在奥林匹克广场那个外语角,外语角的老百姓老老少少,几岁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外国人有讲英语的,有讲日语的,有讲俄语的,因为当时也是十一月份,天已经很冷了,大家兴致非常高,我也是深深被他们感染。” 大连是一座热爱学习的城市,市民自发组织的交流外语口语的外语角有200多个,全市一百多所大中小学向市民开放操场、教室、图书室,每年参加“劳动技能大赛”活动的企业职工有60万人,参加科技致富网上行动的农村妇女达50万人。 孙春兰书记:“我们的环卫工人,我常常被他们感动,经常在天已经很黑的时候我还看见环卫工人还在那里拿着扫把,拿着簸箕在扫垃圾。大连这个城市我可以非常骄傲的说我们确实干净,我们干净有整个市民的维护,但是这些美容师的贡献功不可没。” 大连是座美丽的城市,全市绿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全市1600万平方米草坪绿地有一半以上被市民认养,大连是我国第一个被联合国评为环境“全球500佳”的城市。大连是座充满爱的城市,30万青年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城乡。大连注册义工有1万人,创立并实施了"蓓蕾生命救援"等24个慈善救助项目,大连市每年义务献血人数超过5万,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超过1万。 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大连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增长。十五期间,大连经济年均增长14%,按照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统一部署,到2010年之前,大连市将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对于大连来说,这既是一个机遇,更对大连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主编:张凯华 记者:沈竹 袁百欣 编辑:黄锐 CCTV-2《经济半小时》首播时间:21:30 次日重播:16:40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