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一次又一次跨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18:59 新民周刊 | |||||||||
晨曦中的外白渡桥 东海大桥主通航孔鸟瞰 建设者在施工船 彼岸,一次又一次跨越 撰稿/陆幸生(记者) 徜若我们的目光停驻在上海的一座座“桥”上,那么,对“彼岸”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则生动勾勒了近现代上海发展的一种轨迹。
苏州河上的外国风景 与黄浦江相接的苏州河河口,那座闻名天下的外白渡桥,是由国外的“进入者”建造的。查遍上海档案馆网站上,记录这段历史的文字都显得颇为吝啬。 《上海史》如是记载:进入(19世纪)50年代,贸易重心北移上海的速度加快了。上海在全国出口商品的两项大宗商品:生丝和茶叶贸易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中国的生丝几乎全部通过上海出口,1854年到1855年间从上海出口的茶叶即达8000多万磅。仅从上海运往美国的茶叶,就比广州出口的全部茶叶还要多。上海进口的美国棉布(粗哔叽)已经相当于广州一倍以上。到50年代末,上海进口的船只已是广州的3倍半。 结论是相当明确的:19世纪60年代后期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快的时期,而“其进步最大者,厥惟上海”。各种资料大篇幅介绍上海的远洋运输、中国近海运输和长江航运与英国大英轮船公司为代表的各跨国公司展开激烈竞争。但是,在仓库、船坞和码头频繁出现的字里行间,关于桥的叙述,始终“沉默”着。 在1995年出版的《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里,极其简要概括地叙说道: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及近代文明与旧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及传统文化的融合、碰撞,产生了近代上海极为独特的城市建设、文化和生活景观。租界市政建设首先从修路筑桥开始……1856年,英国人威尔斯在苏州河上修筑了第一座木桥——威尔斯桥。1872年此桥拆毁,工部局在其东侧另造一座木桥,免费使用,俗称“外白渡桥”。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为钢架桥。此后,苏州河上又架起6座桥梁,畅通了市内交通。 上海历史性圆周的伸展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分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勋爵”号船,从澳门出发,顺着中国的海岸线北上勘探,寻求新的通商地点。6月19日,在中国上海的历史上,欧洲商船第一次出现在长江口外。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1843年11月17日,上海被迫正式对外开埠。到第二年,开埠仅仅一年,在上海的英美洋行已经达到了11家,到1854年,外国在沪洋行已经达120家;同时十余家外国银行落户上海,国内主要的华资银行也大都迁至沪上。上海牢牢地建立起全国以至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假以小说文字的钢铁幻想开始了。 清末小说家、上海青浦人陆士谔,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创作了一本名曰《新中国》的小说,书中如是写道:宣统二十年(即1928年),国家日益强盛,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了方便市民前去参观,便在黄浦江上建造了大桥。在小说中,主人公在游览浦江大桥时候,跌了一跤,于是苏醒,方知是一场春梦。真可谓梦中人是著作者,著作者亦是梦中人。 1931年,上海人已经注目于黄浦江东岸的深水岸线,以及背依东海的广阔腹地,准备投资百万美元,在董家渡修造一座钢质浮船桥梁,桥上可通电车、汽车和行人。为了使江上大吨位的船舶能够不受阻碍地自由通行,桥跨间设计为活动的开口段,开放时过船,合拢时通车。设计颇为新颖,构思亦称完善,只是国事艰难,最终付之东流。 1945年抗战胜利,政府当局成立了都市建设委员会,并且专门设立越江工程委员会,茅以升、赵祖康等专家主持规划。花去了3年时间,自行设计3种越江工程方案,政府拨款2亿元,作为建桥方案规划和设计费用。然而,随着内战的战火蔓延和物价全面飞涨,2亿元最终只能购买20斤茶叶。中国工程人员的美妙梦想,只能再一次成为泡影。 一条360米宽的河流,就此将上海截断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浦西,高楼大厦林立,日夜流光溢彩,真是个十里洋场不夜天。浦东,田野纵横茅屋泥墙,春绿秋黄周而复始。浦西“阿拉”以见过大世面的眼光藐视他人,浦东“伲们”则孤陋寡闻。 历史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上海人日益意识到上海城市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要求的严重不适应,过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以及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严重的三废污染,使得上海这座城市就像一个病人,举步维艰。 1980年初,浦东浦东南路东侧建筑工地传出第一声打桩机的夯声。在以后的10年里,浦东兴建了16个居住小区,可迁入85万市民。只是,要到浦东去,最令人生畏的事情,是过江交通的拖沓缓慢,轮渡码头的拥挤无奈。1989年12月15日下午3时,一根长达40米的水泥钢管巨桩终于缓缓沉入浦东的地基。全长8.3公里,投资8.2亿人民币的南浦大桥的建设,开始了。 上海是一个圆。最早,豫园是一个圆。待到城墙拆除,人民路成为了一个稍稍扩大了的圆。再往后,中山路是上海的大圆,圆心似乎是转移到了人民广场。南浦大桥的建设,使得上海的历史性圆周再度扩大。这一笔,在1992年完成了。这个大圆的收笔之作,是1993年10月1日建成的杨浦大桥。 实现新世纪的大步跨越 上世纪90年代初,在采访“上海的桥”的时候,一位“老工程”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建造的第一座桥,是哪座桥?我回答的是苏州河上的一座桥名。他说:我们自己建造的第一座桥,是1950年建在北新泾北翟路上,苏州河一个小河汊上的一座小石桥。 我后来用自己的脚去“丈量”了那座小桥。也就是三五米的长度,也许男人们使劲蹦一下,就能跳过去。我那时心想,这哪是什么桥,也就是铺了几块结实的石板,以便整个交通的畅通无阻。不知这座桥今天是否还在,也许早已消失在整座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当中了。 半个多世纪之后,最引动着人们心绪的上海大桥,就是长达近40公里的东海大桥了。这座大桥,无疑属于上海的飞速建设,属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属于世界的共同发展。从境外投资者在苏州河上翻建钢架桥,到我们自己跨越黄浦江建造起5座世纪大桥;从北翟路上的石板小桥,到长达近40公里的跨海大桥,我们实现了历史性的大步跨越,目标都是一个:明天在彼岸。-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