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报:“吉化爆炸”事出必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20:10 财经时报 | |||||||||
作者:陶冬 中国人擅长“差不多”主义,很少考虑事故对社会、生态带来的影响,导致事故频仍。企业和政府对事故的态度应从救灾主导转向防范主导,对于维修、检查、演习等软开支,不可一减再减
如果我说,有人曾向我预言吉林化工厂会出事,你信吗? 吉林化工于11月13日发生大爆炸,不仅在当地造成人身伤亡和大量财产损失,而且倾倒江中的上百吨化工原料带来严重的环境、生态污染。哈尔滨市停止用水供应四天,沿江受灾人口近四百万。污染河水流经俄罗斯,更造成国际纠纷,中国外长亲自道歉。 吉化爆炸事件的正式解释为,当班操作工停车时疏忽大意未关闭阀门,引发爆炸。总之事件定性为人为事故,是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偶发事件。 一年多前,一位化工分析员在参观完吉林化工后对笔者说,这家厂早晚要出事的。当时笔者并未在意。此次爆炸事发之后,笔者去电追问他判断的根据。“常识!”分析员答道。他所看到的吉化,设备陈旧、年久失修,管道锈迹斑驳,接待人员已是吉化第三代职工。 当一家公司上市后,利润压力十分沉重,而且必须年复一年地快速增长。销售不景的日子里,管理层唯有压缩成本。员工工资是轻易动不得的,裁员更为敏感,弄不好可能造成社会不安定。原材料成本是由市场决定的,并不在工厂的控制范围之内。能改的,就是不会说话、似乎可有可无的维修支出。削减维修费用之初,管理层可能还想着,等经营好转后再加回来,不过减去的成本很难再加回。日子久了,事情便淡忘了。 对于管理层来说,维修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成本开支。对于那位分析员来说,年久失修的工厂是一个定时炸弹,发生故障是一个概率事件。不知何时出事,但是早晚要出事。这位分析员是外籍人士,对中国了解有限,不过并无偏见。他的专业知识、他的第三只眼式的旁观,发现了管理层熟视无睹的问题。他的预言不幸成真。 全中国久疏维修的工厂,何止吉化一家?全中国久疏维修的桥梁、水坝、大堤、电厂,又有多少?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在得过且过的渎职中,全国有多少个定时炸弹在嘀答作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还是人为事件吗?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总是要等到出事了,才建立抢救办、指挥部,才上电视,才搞问责。从企业管理到维修人员,总是要等到出事了,才出来检讨,才撤职查办。事故发生后的处置是必要的,而且必须及时、有效,但是对于已造成的生命财产上的损失其实补救不大。就事论事式的处置,对于防范下一个悲剧其实意义也不大。 设备年久失修导致事故,不是中国的专利。日本关西电力公司的美滨核电站于2004年出现的核泄漏事件,也是由削减开支、侥幸心理、熟视无睹三步曲造成的。但是事故好像在中国发生得特别多。这是因为中国人尤其擅长的“差不多”主义,这是因为商业社会与管理官僚主义的共存;这是因为在中国发生事故后的经济、法律成本太低。 中国的企业家在决策中很少考虑到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对社会、生态带来的影响。据香港的一项调查,中国的上市企业对自身的财产和员工医疗都有保险,但是很少买有第三者责任保险,生态保险更是天方夜谭。换言之,一旦发生事故,社会、生态上的损失并非他们关心的重点。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好听点叫有盲点,难听点叫麻木不仁。 希望企业和政府对事故的态度,能够由救灾主导转向防范主导,对于维修、检查、演习等软开支,不可一减再减。笔者必须将一年多前听到的话,记录下来,传播出去。亡羊补牢,尤为未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