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困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13:08 时代人物周报 | |||||||||
李毅中困局 -本报记者 李梓 在11月27日发生的七台河矿难发生后,于次日赶赴现场的李毅中催促企业查明事故当班究竟有多少人下井,因为考勤表和下井记录中有33个人的数字差异。这个细节又一次暴露
不知不觉,李毅中上任已经超过9个月,注意电视镜头的人,可以看出他几个月来的神情变化,坚定表情后掩盖不住疲惫和苍老的变化。透过一个又一个的矿难报道,人们可以掌握李毅中部长每周的行程。李部长的奔忙,除了职责所在,还可以读出另外两层意思。中国的官员讲究“亲临现场”,严重到一定程度的重大安全事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不到,是说不过去的,几乎可以肯定要被声讨为官僚主义。此外,矿业背后利益链错综复杂,很多事情,如果他不到场,很有可能就办不下去,需要他亲自出马。 在众目睽睽之下,李毅中于今年2月28日成为刚刚升格为总局的安监总局局长,高调从事在所难免。因此,在上任之初,他就公开宣布了要立即开展的几大工作重点,其中既包括瓦斯治理和督促企业安全投入等技术型事务,也包括转变安监部门职能和健全安全法律体系等宏观构想。从内容上看,这几个工作重点都比较务实,属于可以立即着手的内容。 然而,从3月到12月,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是,李毅中越来越多地将炮轰对象指向了他计划之外的目标。7月,李毅中对媒体说,安全执法中遭遇了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8月29日,李毅中称,要在今后两年把查处事故背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作为安监系统纪检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官煤勾结是矿难背后的根本原因。”种种迹象表明,到任不久的李毅中已经从“治标”的阻力中感受到“治本”的重要性,从而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治本”上来。 李毅中上任以来的种种措施,被称为“新政”,但这“新政”所指的,并非是执政方法或体系的创新,而是以一个新人的雄心斗志去挑战早已存在的惯性庞大的旧制弊端,诸如煤场中的腐败链、企业会计制度的缺陷、地方政府既监管又经营的双重身份,以及整个经济体系造成的对农民工的压榨——最后这一点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受害者和矿主一样漠视他们的安全问题,“只有民工荒,没有矿工荒。” 以一个实在的技术性问题打头,李毅中作了一个漂亮的开场,然而,当他的目标越来越指向以往安监部门的软肋时,他必须制造出新的武器。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治理矿难的治本之策,是“追加掌控煤矿资源分配权力者以权谋私的成本”。在暂时还无法对中国矿产资源分配方式进行改革的时候,李毅中利用手中的权限打出两发炮弹:大幅度增加遇难民工赔付金,以及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清理官员煤矿股份的风暴。 但除此之外,李毅中暂时还没有新的办法。安监局升为总局,编制并没有扩张多少,部门没有增加,体系说是三级垂直管理,但省市两级安全监察仍然受到地方势力影响,以如此陈旧的体系要完成李部长的“新政”,实在堪称势单力薄。 李毅中深知以自己的弱势,并企图通过对整个安监体制的改革来实现其目标。在上任之初,李毅中就宣布了自己的抱负:通过努力逐步建立起国家监察、部门和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统一、高效、协调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他一再强调,总局不能代替地方政府,不能代替行业主管部门,不能代替出资人机构,更不能代替企业,要找准总局的定位。香港中文大学行政学院教授王绍光解读为: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正在转向监管机制,从自我监管转向第三方监管。 作为一名官员,李毅中9个月来的作为可圈可点:加强了安监总局的权威,动用国债填补中国安全生产投入的部分空白,监督煤矿企业按照规定提取安全费用,在全国发起了官员退出煤矿股份的反官煤勾结风暴。但在对如何实现他对安监系统的宏大规划,安监系统进一步转换职能,引进先进国家的安全监管经验,增加新的监管手段等方面,李毅中在这9个月里可谓力不从心,至于他在上任初所构想的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和健全安全法规等百年大计,在他这几个月内并无明显体现。9个月下来,李毅中和他的若干前任一样,陷入一种疲于奔命的格局:一个个需要亲临的现场,一个个需要亲自挂帅的调查组,以及一个个需要亲自落实的具体细节,周而复始,难以超脱。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