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李“组长”毅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13:08 时代人物周报

  李“组长”毅中

  整个11月份,从月头到月尾,李毅中一直在忙。

  11月1号,中纪委、监察部、国资委、安监总局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4500余干部已从煤矿撤资4.73亿元。李毅中在会上拍案而起,他说今年以来,通过对煤矿重特大
事故的查处,“深深感到事故多发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事故背后的腐败,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所以“要注重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

  随后李毅中率总局煤矿整顿关闭督查组奔赴湖南,几天内跑遍了衡阳、耒阳、郴州。然后,赶回北京,跟教育部一起联合召开全国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紧接着就是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局长座谈会,这位安监总局局长质疑说,停产整顿的煤矿大多是一些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在这样的情况下,验收通过率高,甚至达到95%、100%,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话音未落,李毅中临危受命被派去哈尔滨,头衔是“国务院工作组组长”。事实上,“组长”是李毅中除“局长”外最常用的头衔,这或许也是李毅中最不想要的头衔——每当他变成“组长”时,也往往意味着一起事故的产生和一段焦心的旅程。

  一连串的矿难可以提供注脚:3月19日,山西朔州细水煤矿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当天晚上,李毅中赶赴现场。第二天,事故调查领导组成立,李毅中任组长。事故最后造成69人死亡,李毅中在23日接受采访时情绪激动,怒斥无视国家法律的黑心矿主。仅2到3月这一个月内,就连续发生了5起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7月11日凌晨,新疆阜康神龙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两天后,成立了国务院新疆阜康神龙煤矿事故调查小组,李毅中任组长。事后,有83名矿工遇难。8月7日,广东兴宁大兴煤矿发生特别重大透水事故,4天后,国务院事故调查小组成立,组长李毅中依然激愤地说,要让非法开采小煤矿的人“倾家荡产”。这一次,123名矿工遇难。

  事实上,自李毅中履新局长以来,所有特大生产

安全事故的调查小组组长几乎都毫无例外的是他,这位安监总局局长也在各种各样的“组长”任命中疲于奔命,他最新的头衔是七台河矿难事故调查组组长。

  清洗带血的GDP

  从一开始,李毅中就试图解决矿难困境,甩掉“组长”头衔。正如《中国青年报》评论所说,“他一边频频出现在事故现场,指挥营救,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个中原因并不遗余力。”

  一组数据表明了形势的严峻:2004年,中国发生各类事故80.36万起,死亡13.67万人,伤残约70余万人,大约每亿元GDP死亡1人,每万人中有1人在事故中丧生。这其中,矿难死亡人数,特别是小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占了很大比例。

  一场风暴正在李毅中心中酝酿。4月5日上午,李毅中上任后第一次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上露面。这位共和国第一个正部级的安监总局局长在发布会上说,“我本人无意刮起一场安全监管的风暴,但加大监管力度是必然之事……今后搞安全监管将六亲不认。”

  随后,从今年6月起,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先后四次下达了煤矿整顿关闭任务。而其中最大的动作,则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的出台。通知说,所有不合格的煤矿,只能给予一次停产整顿的机会;而国家机关人员和国企负责人要在1个月内撤出在入股煤矿的投资。李表态说,“要为清洗‘带血的煤’和‘带血的GDP’而努力。”

  《通知》的效果显然鼓舞了李毅中,这位踌躇满志的局长在11月23日进一步宣布,将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顽疾。按照他的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国要关闭4000个已经取得“身份证”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

  他鼓励部下说,“要不怕得罪任何人,这一仗如果打输了,就全线溃退,满盘皆输。”这位向来敢说的局长之前曾表态,非法、违法、违规煤矿停不了、关不死的重要原因现行法律规定不足以震慑违法犯罪,而“地方政府不履责要受处罚”。

  一些媒体表达了疑虑。《21世纪经济报道》说,截止到11月18日,全国累计关闭煤矿仅有1933个。“如果要在年底实现关闭4000个煤矿的目标,就必须在未来1个月关闭2066个煤矿。”该文章随后指出,小煤矿越关越多的怪现象依然突出,全国各地整顿煤矿工作几乎都存在“一边关一边建”的现象。上述目标显然是个“太艰巨”的任务。

  “狠话”多于“狠招”

  事实上,李毅中自从上任来一直以“铁面”和“讲狠话”著称。

  在李毅中首次以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身份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六亲不认、问责、加大惩处力度、安全保证金制度”等强硬字眼和新鲜提法,让很多人感受到了新任局长的冷峻。

  随后,伴着此起彼伏的矿难,李毅中的愤怒越来越多,措辞也越来越严厉。

  6月,李毅中痛斥湖南娄底市资江煤矿矿难性质恶劣:“这个煤矿根本就没有落实整改。这个老板的胆子为什么这么大?背后有没有什么东西?得好好查查!要抓住不放!”

  8月,他直指官煤勾结的腐败现象实质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并归纳出诸如政府官员在小煤矿入股,谋取非法利益;政府官员暗中自办煤矿或庇护亲属违法办矿;政府官员收受矿主贿赂等几个主要形式。“今年广东梅州大径里公司大兴煤矿发生“8·7”透水事故,该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竟是国家公职人员。”

  9月29日上午,在“2005年第二期全国市地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专题研讨班结业典礼”上,李毅中面对全国36名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地市领导说,“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气魄”。“对党员干部,要让其受处分,丢帽子;对职业经理人,要罢免其任职资格,丢位子;对黑心矿主,要让其倾家荡产,丢票子。”

  然而,善于讲“狠话”的李毅中却缺乏应有的“狠招”。虽然,今年二月份,国家把国家安监局升格为总局就是为了增大安监部门的权力。

  中国的安全监察体制历来是纵横交错、条块分割:在煤炭行业,实行的是垂直监管,非煤炭行业的安全监管则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然而地方安全监管则一直问题重重。以煤炭行业为例,如果中国的煤矿安检要像美国那样一年进矿山检查4次,安检人员的配置起码要增加30倍。

  一个例子是,在2003年底致234人死亡的重庆开县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中,因为造成事故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是副部级企业,开县安监部门作为一个地方科级单位根本无力对其进行安全监察。甚至连井喷的的消息都是从上级得知,地方监管部门的弱势可见一斑。

  这种弱势局面造成了安监部门“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刀不快”的情况,经常是“停产整顿指令下了,封条也贴了,但缺乏强有力的制裁手段和后续措施”。

  很显然,无奈的李毅中也明白安监局的权力范围,他曾特别指示各地分管安全工作的官员,要“通过沟通交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我们安全监管单位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只有一把“冲锋号”没有“冲锋枪”的李毅中虽然在2005年撂下狠话无数,但效果似乎不大:国家安监总局11月28号发布的简况说,今年来全国发生特大事故114起,死亡2393人;全国发生特别重大事故12起,死亡795人。

  “成无功,败有过”

  几乎所有媒体都用临危受命形容了李毅中在今年的履新,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已经60岁的高官走上的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坐的是一个“成无功,败有过”的位子。

  就在他上任之前的4个月内,连续发生的三起特大矿难让国家安监局成为众矢之的。一个细节表明了这个部门的尴尬:2005年1月17日,时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梁嘉琨曾公开说,在2005年要消灭死亡百人以上的煤矿事故。然而,不到一个月,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发生,214人死亡,成为新中国最近40年来矿难死亡人数之首。

  2月28日,在对安监局的一片声讨中,李毅中走马上任——就在前半个月,中国相继发生5起瓦斯爆炸,165人死亡;就在前5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国家安监局升格为总局。而李毅中从正式确定到就职,前后只有3天时间。

  当天下午,这个中石化董事长出身,在2002年当选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的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用了一个多小时完成了从国资委到国家安监总局的转换。

  压力是显然的:“我在国资委从事的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工作,这项工作极具挑战性、极具探索性,还有点风险性。安监工作是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这项工作更具挑战性,更具探索性,更具风险性。”他说。

  在此后的近十个月中,人们看到的是李毅中日渐憔悴神情的和日渐花白的头发,这位向来说话硬朗的官员最后用“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来表示内心的无奈。

  一些人看到了李毅中的努力,但依然表示出了悲观情绪。中国青年报评论称,“有人曾寄希望于李毅中的决心和勤政,也有人寄希望于加大投入和体制转变,但是安全生产却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惩罚着这个国家。”

  拥有同感的或许还有李毅中本人。在做客央视“新闻会

客厅”时,这位中国安监最高长官,因为此起彼伏的事故而四处奔波的正部级高官说,矿难是“老板赚票子农民死儿子政府当孝子”。

  这话听起来多少透着一股愤怒和苍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