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分之一新人为异地联姻 沟通障碍导致软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4:58 新民周刊 | |||||||||
逐年上升的异地联姻也带来了诸多矛盾 2004年,上海每三对新人中,就有一对异地联姻。其中还不包括已经取得上海户籍的“新上海人”。 撰稿/陈 冰(记者) 说四川话的丈夫,讲吴侬软语的妻子,还有一种通行的交流语言——普通话。丈夫埋
根据上海市婚姻登记处的介绍,两地婚姻是指一方户口在上海、一方户口在外地的夫妇。2003年上海市国内结婚登记的婚姻中,两地婚姻为30895对,2004年上升至39734对(已入上海户籍的“异地婚姻”未纳入统计),而1990年至1995年,两地婚姻年平均数仅5000对。 因人而异的两地婚姻 目前,上海的两地婚姻呈现两头尖的状态,一方面是人才的“柔性流动”逐渐反映到了婚姻行为上,许多本地白领人士在与外来人士的交往中逐渐牵手,步入婚姻殿堂。另一方面是低端的,不少人因长期找不到媳妇而找了外来妹。 根据对去年2万多对离婚夫妇的统计,有24691对夫妇是本地婚姻,其中只有7%的夫妇是异地婚姻,男方为上海人,女方为外地人的家庭最稳定。在异地离婚家庭中,该类组合的夫妇去年只有20对分手,而女方为上海人,男方为外地人的离婚家庭有673个。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徐安琪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婚姻中的一方上海男性年龄偏大,他们会比较珍惜晚到的婚姻;婚姻中的另一方女性来自外地,观念比较传统,也很看重自己的婚姻。此外,不少外来女性身在上海,但户口并未迁入本市,“翅膀未长硬”也可能是两地婚姻较为稳定的一个原因。 与此同时,徐安琪也指出,婚姻的稳定和婚姻的质量还有一段距离。不能说稳定的婚姻一定是高质量的婚姻。在两地婚姻中,有些弱势群体,因缺乏专业技能,就业、生活困难,巨大的生存压力,以及离婚可能付出的高额成本,使得这类异地婚姻目前相对稳固。 沟通障碍导致“软肋” 从社会学择偶理论来看,“同类匹配”与“梯度择偶”是人类的通性。“同类匹配”是指人们愿意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区、教育、职业、种族以及价值观念、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偶。“婚姻梯度”则是男方各方面的条件要高于或相当于女方。 一般而言,异质婚姻的调适难度要大于同质婚姻。国外研究表明,异质婚姻中强调的互补往往容易在短期的情侣关系中造成新鲜感,而要在长期的夫妻生活中保持这种新鲜感则是很困难的。目前,异地婚姻最大矛盾是因沟通障碍导致的婆媳矛盾,以及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夫妻矛盾。 比如对年轻人来说,喜欢就是一切。对长辈来说,需要考虑的就远没有那么简单了。外来人员想要在上海买一套住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不少本地女子家长眼里,住房又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是否拥有一套住房是本地女孩家长考虑较多的因素之一。 其次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要是按照他们外地的风俗,什么八大姑七大姨的一起冲到我们这里来,怎么招架得住?还有,公公婆婆过来和孩子们住到一起,麻烦肯定少不了。”一位家长直言不讳地谈论着自己的担忧。这也许是女方为本地人、男方为外地人的离婚案在异地婚姻离婚中比率高的原因。-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