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专题 > 正文

洋山港建设者多项创新建造世纪精品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09:10 解放日报

  今天,举世瞩目的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正式“港开桥通”。

  一路艰辛,一路开拓。历经十年,从前期论证到竣工开港,7000多名科研人员展开了20项全新的科研专题研究,重大方案评审会数以百计,为之殚精竭虑的院士近200人次;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洋山深水港工程迄今已有50多项技术成果申请专利,随着后
续工程的展开,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经过交通部三个多月严格鉴定,洋山深水港区一期87个单位工程获得了“总体质量优良”的高评价。

  洋山深水港工程——我国建设者金色智慧的结晶,我国自主创新的一次生动演绎。

  孕育“世纪精品”

  洋山建港,国家战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都以肩负国家使命的责任感,从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反复强调洋山港工程必须是一项“工程质量优良、环境优美、人才优秀”的世纪精品。

  风高夹湍流,凶潮卷恶浪。在东海上筑码头、建大桥,我们缺经验、缺设备、缺施工标准。建设者们很清楚,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

  既然是孕育世纪精品,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烛照,体现可持续发展。

  围绕工程与环境的友好问题,洋山深水港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论证。在长达两年的论证中,一本近百万字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外引人注目。它时刻提醒:环保措施、环境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一定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既然是孕育一项世纪精品,就要按照科教兴市主战略要求,体现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创新的人才,这里求贤若渴。洋山深水港汇集了全国数百家专业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全国数十家码头和大桥建设领域的顶尖施工企业,还请来了世界最优秀的码头和大桥建设咨询公司,担纲“外脑”。

  创新的设备,这里积极引进。洋山深水港工程添置国际最先进的施工设备,并运用自主

知识产权改建原有工程设施。“新海龙”、“新海鲸”、“新海象”、“新海豹”组成海上“四大蛟龙”,最快挖砂速度达到每小时3500立方米,最远吹砂距离达到7公里,生产能力亚洲第一。

  创新的标准,这里孜孜以求。洋山深水港工程在国内首次提出“一期码头50年无大修,东海大桥100年设计基准期”的工程质量目标,建设者以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要求制定技术标准。

  难怪,今年5月25日,来沪参加第24届国际港口大会的400多名港口专家,在美丽的小洋山岛上流连忘返,国际港口协会会长皮特·施特鲁伊特连声赞叹“了不起”;难怪,2004年来沪参加世界桥协会议的国际桥梁专家们,不顾寒风凛冽,在船舷上一站两小时,不愿将视线从东海大桥转移,荷兰交通大臣佩斯女士甚至向东海大桥建设者发出了邀请:荷兰再建桥,一定请你们来!

  智取“洋山天险”

  那个发生在2002年下半年的故事,让东海大桥建设者永生难忘。

  东海大桥总共在海上施打5900根桩。浪急水深,混凝土桩一打进海里就散了架,眼看着从2002年6月开工至年底,只打了351根。照这样速度,光打桩就要八年。情急之下请来赫赫有名的国际造桥工程师想办法,国外专家的意见更令人心灰意冷:建这样的大桥,国际经验至少八年,你们要想三年半建成,肯定不行。

  等待国外专家制定方案的同时,我们自己埋头研究。混凝土桩改成钢管桩,优化

  GPS定位系统,增加桩机施工设备……转机出现了:翌年上半年,一下打了2000根,到年底完成4900根。此时,“洋主意”才刚刚浮出水面。

  没有捷径,但我们拿出了创新技术,开始一系列的自主创新。港区码头,在负28米深的海洋穿沟上筑堤,用上砂肋排护底和袋装砂堤芯新工艺,一举填筑3500多米长的深水岸堤;东海大桥,在茫茫大海上寻找支点,常规的陆域测量网根本无效,利用卫星进行海上施工测量定位,不仅实现海上打桩快速“铆牢”,还能实现实时动态跟踪监测。

  没有捷径,但我们运用了创新思路,进行吸收消化二次创新。外海建码头、造大桥,恶劣的海洋环境束缚了手脚。有没有办法在海上创造陆地施工环境,将内陆的成熟经验“移植”到海上?思路一开,豁然开朗。洋山港区内,先吹砂填海形成陆地,随后采用震冲、强夯、塑排、打砂桩、振动碾压,5种陆上地基加固法齐上;东海大桥上,先建起一个个海上施工平台,然后将工厂预制的巨型箱梁运送至现场,在平台上演“海上搭积木”的壮景。

  没有捷径,但我们探索了创新管理,形成点点滴滴的集成创新。洋山会战,千军万马集聚,多条战线铺开,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纰漏,就会影响工程的百年大计。港口分指挥部创新质量管理机制,构筑“企业自检、社会监理和政府监督”三条防线,牢牢把住质量关;大桥分指挥部则展开国内大型工程建设中绝无仅有的施工方案征集,在施工企业提出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优中选精”。

  因为闪烁着创新的智慧,在这个世纪工程中,集聚了诸如隧道施工、深海筑堤、地基加固、桥墩墩身一体化施工等近20项技术创新,吸取了近1000项合理化建议,形成了数项技术标准,其中东海大桥桥梁结构标准,已被列入最新版公路工程通用设计标准国家规范,成为今后我国桥梁建设的基本要求。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神话中的精卫鸟,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因为其坚韧不拔的品格;如今现实中的洋山港,同样震撼世人,因为其叹为观止的创新智慧。

  绘就“创新教材”

  还没有一个工程,以这样的方式纪念竣工。

  洋山深水港一期“港开桥通”,意味着我国首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宣告结束。大桥指挥部将所有大桥中涉及的创新技术和相关理论,编成了一本教科书。很快,所有桥梁工程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就有机会系统学习跨海大桥的理论。

  1200多个日日夜夜,洋山港写下厚厚一本创新“教科书”。如今,这本“教科书”正产生无穷的放大效应。

  洋山深水港一期建设过程中诞生的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都是洋山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克星”,现在,它们无孔不入地进入二期工程建设,使二期工程势如破竹:1400米码头结构基本完成,80万平方米的地基处理完成50万平方米;东海大桥一竣工,大桥指挥部的原班人马,就马不停蹄奔向上海长江隧桥工程,构筑一条沟通浦东与崇明的“黄金通道”。

  洋山港建设的创造性思维,也由“硬件”脱胎而出,走向管理的“软件”层面。集装箱运输,是当代先进的运输方式。多年来,上海港一直在跟踪世界最先进的集装箱管理模式。此次洋山港一期工程,有关方面花了两年时间调研,在港区作业管理中,应用EDI电子信息交换系统,进而可以实现国际上最先进的边装边卸、重进重出、双箱吊等工艺,提高装卸效率,降低场内车辆交通密度和营运成本。

  在深水港口岸查验区,传统的操作是货物先进港后再报关,而现在创新的做法是先报关再进港,大大惠及货主:进港即能退税,进口货物在保税港范围内,暂时不提走可不交滞纳金。

  “因为岸,海就成为可以眺望的风景。因为海,岸就成为可以归依的长堤。”这是洋山深水港建设者写下的诗句。

  海岸已经握手,创新仍在继续。洋山深水港写下的智慧篇章,还将浓浓展开……

  本报记者 张奕 邱曙东

  相关专题: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