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专题 > 正文

建设洋山深水港吹响国家海洋战略东进序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09:42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 (记者 王泠一) 滚滚长江,练就成中国经济绵绵不断的血脉;浩荡东海,又为中国经济经略世界提供了舟楫之利。600年前的郑和船队,承担着明王朝的国家使命,由长江口的太仓驶入东海直下南洋,其后轨迹遍布当时的国际主要航道,就是一项历史性的记录。

  当时的郑和选择太仓作为入海口,是因为上海还未成为中国大陆的一部分。而今天出
现在长江和东海交汇处的上海,注定要为中国经济和区域发展,承担着更多不可替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使命。

  “蓝色经济”价值

  众所周知,洋山深水港的开港,是中国政府在21世纪选择上海邻近海域构建自主性国际航运中心的第一步。而中国的国际航运中心将深水港选址大小洋山,本身也体现了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决策的思维纬度。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沿海型国家和滨海区域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在国际海洋经济界,海洋经济又被称之为“蓝色经济”。“蓝色经济”对于上海这样资源短缺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超越“绿色经济”的意义,从资源战略角度来看,“绿色经济”更多的是强调对资源的节约型利用,而“蓝色经济”则突出了对资源的开发型利用。为了进一步明确海洋战略的价值,有必要先了解以下一些全国“蓝色经济”的基本情况。

  统计表明,2004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2841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为5268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9%,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30∶24∶46。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统计还显示,我国沿海地区有近十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从事涉海行业,涉海就业人数已达2107.6万人,涉及国民经济16个门类,165个行业小类。我国涉海行业的特点是行业辐射范围小,人员素质和年轻化程度高,就业结构较为合理。

  从区域情况来看,包括上海在内的

长三角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4169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5%。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82.1%。

  “能量”有待释放

  显然,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海洋经济体系已经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海洋经济的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的释放。在区域经济的战略作用上,长三角海域的贡献和环渤海经济区相比差距不大,远不如陆域经济的贡献那样鲜明。

  值得指出的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浙江省范围内的领海和内海面积为4.24万平方公里,连同可以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陆域面积的2.6倍;大陆海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总长的20.3%,居第一位;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五分之二。根据设想,浙江省建设海洋资源大省的总体思路是以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浙江省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洋山港的兴起及其将要展开的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是浙江和上海进行海上战略接轨的重要机遇期,而这对于我国实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以及进一步突显该区域对国家发展的战略价值,又提供了坚实的海上支撑体系。

  洋山港的“使命”

  上海目前正在着手进行资源开发型发展战略的设计,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路。而“十五”期间,上海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04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204亿元。但是,上海海洋经济的总量还是偏低,特别是能够发挥

上海科技优势和综合
竞争力
的海洋咨询、海洋信息服务业、近海和远洋航运等业务比重过低。洋山港海上战略枢纽的兴起,极有可能形成具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蓝色基地”。而上海要在“蓝色经济”领域发挥长三角区域的领导作用,研发必须居于优先位置。如果上海能够借此战略机遇积聚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的研发资源,形成海洋领域的科教基地,那么,不仅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投入,而且,也有着展开国际海洋研发合作的巨大潜力。从这个角度看,洋山港的兴起,对于增强我国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向海洋强国的质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关专题: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