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北大教授孟二冬身患癌症跌倒讲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1:38 新京报
北大教授孟二冬身患癌症跌倒讲台(图)

   孟二冬从不参加任何学术会议,觉得很浪费时间。他认为,在北大图书馆读书,是件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球进了,孟二冬急得在场外转了一个圈。

  他穿着一身鲜亮的运动服,站在足球场旁。场上,北大中文系教职工队正和学生队酣战。

  7月10日,北大中文系教职工运动会,曾是主力的孟二冬,成了替补。

  “他眼巴巴的想上场,我们强行剥夺了他的权利。”队友说。

  孟二冬,48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4月,他在新疆石河子支教期间,给学生上完最后一节课后跌倒在讲台上。事后诊断,他患有气管癌和食道癌。

  “老师回到北京以后,我们看不出他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还是和我们说笑,一起打球。”孟二冬的博士生李占召说,无论是病前还是病后,老师一直是那么“阳光”。

  两个月后的9月13日,孟二冬在医院做了开颅手术。

  12月9日,国务委员陈至立看望病中的孟二冬,并转达胡锦涛的问候。

  只穿运动鞋的教授

  在中文系,孟二冬以两件事闻名:一是上课嗓音洪亮,在走廊外即可闻其声,二是,只穿运动鞋不穿皮鞋,上课时也不例外。

  “他看起来是中文系最健康的老师。”一位学生说。

  2004年3月1日,在石河子大学欢迎支教老师的大会上,主持人让大家猜测台上几名老师都是教什么的,师生们指着身高1米78的孟二冬说,“这个是教体育的”。

  实际上,孟二冬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两年前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

  按照北京大学对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计划的安排,孟二冬和其他几名老师在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支教两个月。

  除了给138名学生讲授《唐代文学》必修课,孟二冬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的选修课。

  3月8日,孟二冬到新疆讲课的第二周,他的嗓子开始沙哑,不时伴有剧烈咳嗽。

  “老师一直以为只是嗓子发炎,开了点消炎的药继续上课。可是嗓子还是疼,他上课时不得不使用麦克风。”他的学生说。

  后来,医生开出了“禁声”的医嘱,但每周10个学时的支教任务,孟二冬没有耽误一分钟。

  4月26日上午,孟二冬在新疆的最后一课,138个座位座无虚席。

  下课的铃响了,孟二冬在热烈的掌声中踉跄走下讲台,咳出一口鲜血。

  诊断结果让石河子大学校医院的医生们大吃一惊。5月2日,孟二冬被紧急送回北京治疗。

  “感觉他随时都有可能憋死。”北大第一医院手术室护士长王方回忆,她在急诊室中第一次见到孟二冬时,他呼气短而急促,整个人不停在出汗,脸憋成紫红色。

  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几乎填满了孟二冬的食道,并严重挤压着他的气管,这位嗓门洪亮的教授,此时已无法发声了。

  “他总说还可以”

  今年暑假,孟二冬报名学车,一个月后,他拿到了驾驶执照。

  “老师说,想以后买车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他的博士生李占召说。

  没有人和他说过他的病情,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孟二冬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去年5月2日那一天,北大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所有在休假的相关人员被通知尽快赶回医院,准备一场大手术。

  胸外科主任李简当时正在青岛休假。4个小时之后,他出现在孟二冬的病房。

  手术持续近20个小时,孟二冬在持续的昏迷中,被成功切除两处肿瘤,从死亡线上安然返回。

  “风险极大”,李简说,患处部位过深,又极易出血堵塞气管。

  5天后,孟二冬开始正常进食。

  “住院期间,我们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吗,他总说还可以。”胸外科护士长王玉英说,实际上,这种病很痛苦,患者不能抬头,只能低头,如果卡痰,很难咳出来。

  同事杜晓勤去医院看他,在他床边看见一本《食管癌的食疗》。他跟杜晓勤说“我知道很多人患了跟我一样的肿瘤,因为配合医生的治疗,现在都活的很好。”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孟二冬又做了一次颈部手术和开颅手术。

  住院的间隙,孟二冬仍给研究生上课。他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仍是老样子———每天晚饭后去散步,依然只穿运动鞋,依然总是在微笑。

  今年10月,开颅手术后不久,杜晓勤见到他,他摘下帽子,转动着脑袋问杜晓勤,“还能不能看出来?”杜晓勤说,从前面看已经看不出什么了,后面还能看到一点点。

  “孟老师就很高兴。”

  学问中人

  “孟是真正的学问中人,学术就是他最高的精神殿堂。”12月15日,在学习孟二冬的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

  孟二冬的人生并不复杂。

  1957年,孟二冬生于安徽宿县一个书香门第。文革中,父母受冲击,孟二冬和姐姐由保姆带大。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正在下乡插队的孟二冬考入安徽宿州师范学院。大学期间,孟二冬认识了以后的人生伴侣、也是他同班同学的耿琴,并在毕业后双双留校。

  1985年,孟二冬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前往北京大学支援的烟台大学任教。

  1991年,34岁的孟二冬以博士研究生的资格再进北大,依然师从袁行霈。1994年取得博士资格后,孟二冬留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室至今。

  从博士毕业的那一年起,孟二冬开始了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学术研究,也开始了长达7年如一日的坐冷板凳。他的目标是清代学者徐松所著的关于古代科举方面的名作《登科记考》。

  2001年,孟二冬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书中仅科举的人数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

  他在《登科记考补正》中说,徐松所著该书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成书以来,沾溉学界、开启后来,的确功不可没。

  但徐松治学虽精审详赡,也不免有失误之处。因此很有必要在经过认真核查、甄辨之后,予以充分吸收。

  在这期间,孟二冬和北大

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成了朝夕相对的老朋友。“每天早上,他都是阅览室的第一个读者,有的时候,门还没开,他就端着水杯站在门口等我们上班。”图书管理员李雄飞说。

  这成为李雄飞眼中的固定画面,并一直延续到孟二冬生病前。

  2004年,这部专著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这样一种文学史料性质的书籍并不会引起轰动效应。然而,孟二冬呕心沥血所做的研究,不仅内容详实,且大都是从第一手资料出发,他用自己日日夜夜的勤奋和努力填补了文学史上的这个空白。”中文系教授蒋绍愚如此评价此书。

  “千万不要以为他坐冷板凳很苦,他乐在其中。”同事杜晓勤说。

  孟二冬从不参加任何学术会议,他觉得很浪费时间。

  他的人生中,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做学问。

  在此书后记中,他写道:“在北大图书馆读书,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