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调查:北京万余石刻文物面临风化损毁危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3:34 新京报
调查:北京万余石刻文物面临风化损毁危险

古崖居石壁上原有一座佛像,由于风化已经消失,只余佛龛痕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调查:北京万余石刻文物面临风化损毁危险

西侧山体由于风化坍塌下来,使石窟露出山表,游客在山前即可看清它的内部结构。


调查:北京万余石刻文物面临风化损毁危险

圈内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药剂,用手抚摸,圈内石质较为坚硬,圈外则很容易掉下粉末。


调查:北京万余石刻文物面临风化损毁危险

古崖居由于风化严重,用手一抠即有石粒落下。


  -核心提示

  在北京,文物保护者正在与石头赛跑。

  抽样调查显示,北京的石刻文物严重风化及一般风化者达到40%,不少文物到了必须抢救性修复的阶段。

  古崖居,中国目前最大的崖居遗址,风化率达到95%,被视为这场赛跑中的一个代表。文物保护者试图从十几种药剂中选择最佳的方案,还有学者在试验纳米技术等新的保护方式。

  所有的人都知道,在时间和自然力面前,石刻文物必然走向死亡,但他们希望,将这些人类的奇迹保留得尽可能得长。

  几位年迈的

文物保护

  专家攀上密密的脚手架,第一次站在了古崖居的山头上。

  这是一个顶部平缓的山丘,杂草从岩缝间拥挤着伸出来。

  杂草很快被清除,一条贯穿山顶的裂缝也随之露了出来,宽处达40厘米。

  延庆县文管所所长程金龙注意到,一位老专家的腿哆嗦了一下。“当时的感觉是只要使劲踹一脚,整个山头就有可能坍塌。”12月8日,程金龙回忆起7个月前的这一幕,仍感后怕。

  2000年,程金龙听说山顶上裂了一个小口子,让他没想到的是,仅四五年时间,它已经风化成一道“鸿沟”。

  正在进行的北京石刻文物抽样调查显示,完全由花岗岩构成的古崖居已有95%风化。

  古崖居是我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至今没有人知道,何方先民于何年何月筑下了这里的117个石室。但由于风化的加剧,有专家担心,在解开这个谜底之前,至少有千年历史的古崖居就会永远消失了。

  古崖居的病12月8日,北京艳阳高照,但延庆县张山营镇东门营村村北的峡谷中,寒风依然刺骨。站在刚刚修复完毕的古崖居前,西侧大大小小的石窟居室一览无余。

  “半截山都被风化掉了。”导游孙艳玲说,这些石室最初是筑在山腹之中,因所覆山体风化崩塌,逐渐露出山表。

  与半座山体一同消失的,还有千年前先民修筑的部分精巧石屋。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里的建筑形态也是非常丰富的,既有单间、两居室、三居室,还有‘复式’建筑结构。”导游孙艳玲说。

  长方形的卧室、圆形的烟道、方形的窗户,在她看来,这里的每一处,都很讲究美学。

  但孙艳玲看到的这一切已经不复完整。有的“三居室”少了门和窗,有的“复式”缺了半间屋子。前山和后山的通道东侧壁上原有一处佛像,如今只能依靠她的讲解,游客才能依稀想象出它的样子。

  门窗和佛像,均化作了山路上的碎屑。

  “先是被风吹得纹理酥松,一下雨,就冲刷下来,堆积在路面上。”孙艳玲说,每次雨后景区都要清扫上山的石径,否则游人踩在一层岩粒之上,很容易滑倒。

  风化,被认为是古崖居的头号天敌。

  北京市古建研究所所长韩扬说,就像所有的生物会生病一样,岩石也会生病,风化就是一种岩石病害。

  只是,古崖居病得尤其厉害。

  “现在只要用手轻抚岩体,就会有岩石颗粒脱落”。

  古崖居风景名胜区旅游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广禄一边比划一边叹气。

  曾负责加固古崖居的北京市古建研究所工程师赵宇鹏介绍,古崖居地质情况比较特殊,为砂砾性花岗岩,这种岩石结构空隙比较大,易于开凿,但也易于风化。

  十年前,程金龙去古崖居,官堂子门前的两根石柱还有一米多高。而当几天前再看到时,已经风化得只剩不到3厘米的石墩了。

  东门营村的秘密

  古崖居的病,让考古学家也为之担心起来。

  “对古崖居,我们有太多的未知,如果不好好保护,也许直至消失那天,它的谜团也不能被揭开。”人类学史前考古学教授周国兴说。

  古崖居自被发现起,就是个谜。

  在附近的东门营村中,古崖居至今被称为“山肚子里的高楼大厦”。在漫长的历史中,村民们视其为风水宝地,秘而不宣。周围的人只知道,遇上战乱或者土匪,东门营村人就会整体“消失”一段时间。

  东门营村的秘密,直到1984年北京市文物普查才被发现。

  “咋不到山里去看看呢,山里有好多山洞呢,都像是人凿的。”放羊娃随意的一句话,让挨村寻访文物的程金龙发现了这个千年迷宫。

  他回忆,当时的古崖居的西侧山体还没有崩塌,仍是几个馒头一样的山头,在表面上有开凿出来的门窗、天井和楼梯。居室依山托势,高低错落,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共有洞窟117座。分别嵌凿在近10万平方米的岩壁上。山外有一条山路与外界相连,易守难攻,从外面也很难轻易发现。

  这个石凿居室遗址被命名为“古崖居”,并在1990年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隔15年,学界对于古崖居的开凿年代还没有定说,开凿的人、作何用途更没有定论。

  “目前对于古崖居还没有系统的有规模的论证和挖掘,其考古定性问题并没有解决。”周国兴说,他和许多学者近年来一直在试图解开古崖居的千古之谜。

  从发现古崖居至今,程金龙每年都去古崖居,他说他每年都会看见不同的古崖居。“再不救治,我们要讨论的就不是古崖居的谜团何时解开了,而是古崖居有没有了。”程金龙说。

  岩石病害

  和古崖居一样生病的石刻文物,在北京还有很多。

  最近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北京的石刻文物严重风化的已有13%,一般风化的27%。

  另一份文物使用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古崖居95%的石质文物出现风化,天坛、颐和园、植物园等风化率也达80%。一些护栏、摩崖、石雕、石塔,已经到了必须抢救性修复的阶段。

  北京石刻文物为数众多,10年前的普查显示,总数达3万多件。而在近年,风化严重程度尤为明显。

  “不夸张地讲,最近50年来,北京石质文物腐蚀程度,跟此前500年所造成的腐蚀基本相同。”刘卫东说。

  刘卫东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副研究员,负责了此次北京石刻文物风化的调查。他的调查显示,明清时期的一些石刻,刚解放时还保存完好,特别是一些石刻表面,字迹非常清楚。然而近年来,石刻表面的字迹已经日渐模糊,用手一摸,全是沙子。

  12月6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高高矮矮的石刻摆放在露天的院子中,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刻搜集于北京民间。

  “这些石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风化,每年的经济损失约10万元。”刘卫东说。

  但刘卫东觉得石刻博物馆远离闹市,远离废气,空气相对清新,相比更多散落野外的石刻,已经是不错的存放环境。

  “石质文物性质稳定,属于比较好保存的文物。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文物放置在户外,日晒雨淋,让这些石头开始风化脱皮,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衰竭。”刘卫东说。

  在调查中,刘卫东看到了许多石刻文物,有的出现很多裂纹,有的发生断裂,有的被垃圾、杂草或民房包围,有的浸泡或淹没在水中。

  他认为,近年来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酸雨腐蚀,是石刻最大的敌人,而人为的破坏,则加剧了破坏性的强度。

  人为的破坏也包括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刘卫东说,几百年前的石刻,保存状况一般不错,但一些人用墨拓片,往往弄上一些墨汁,无法清洗,结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石刻文物风化,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古建文物研究所工程师赵宇鹏说,风、水、酸雨、废气都可以侵蚀石刻文物,加速其风化,至今,人类也没有一个效果显著的救治方法。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陆寿麟被认为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石刻保护专家,可他对于石刻保护,依然表示“说不好”。

  “就像为一个身患癌症的病人治病,走向死亡是命定的结局,所有的医生都知道还没有发明完全治愈的药品,但是所有的医生都在努力。”陆寿麟说。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