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保罗 热衷中国电影的“鬼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7:06 新世纪周刊 | |||||||||
本刊记者/旺达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方保罗的身份是“外国人”加“主持人”,说着流利中文、面带微笑的电视画面 几乎成了方保罗的特有注解。然而,他还是一位研究中国影史的专家,时至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尾声,回首来时路,方保罗感 触良多…… 早些年,方保罗除了在凤凰卫
视主持节目外,还时常在国内各大型晚会上出任司仪角色,他那中西合璧式的幽默风格让很多观众记忆犹新。在中国 ,能说一口流利汉语并成为明星的老外不算少,但像方保罗这样精通普通话、粤语并且对中国电影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又实在 不多。 对于每一个到家中拜访的客人,方保罗与之交谈最多的话题必定是电影。从中国早期的电影明星、导演,再到每一部 电影的时代背景、拍摄情形他都了然于胸。最令人惊叹的,还是他收藏的那些珍贵的电影资料,那些曾经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电 影刊物以及海报、剧照,都被他分门别类地整理起来,足有上万种之多。 把方保罗的家说成电影资料馆一点也不为过,同一单元的三层和四层都被他租下来存放收藏的宝贝,空调机、抽湿机 一应俱全,为了那些心爱的老电影资料,他已经20年没搬过家。方保罗最担心的是,有一天香港政府出台新政策,要拆迁这 些旧房子的话,那他将面临一项繁琐且浩大的工程。 “名人”与龙套 作为已经在香港生活20多年的“本地人”,方保罗走在街上时常会与迎面而来的陌生人以眼光问候,这种感觉让他 感到轻松和温暖。 退出凤凰卫视之后,方保罗把工作重点放到了东南亚地区,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往返泰国等地录制节目。方保罗开玩 笑地说,八成内地的观众已把他忘得差不多了。但是观众并不那么“绝情”,前一段时间,就有人把他从人群中给“拽”了出 来。 那是方保罗赴泰国工作的途中,在机场等待的时候,一位老妇人围着他转了几圈之后用粤语笃定地对他说:“我认识 你!你经常在电视上主持节目,是那个会说粤语的外国人!”老妇人显得格外兴奋。接下来,不等方保罗寒暄,他就被老妇人 拉到一边,“我不认识英文和泰文,你能不能帮我填入境申请表……” 方保罗的这次遭遇颇具香港电影“无厘头”的味道,他的叙述也充满周星驰式的表情,这似乎更能说明他的表演天赋 。 迄今为止,方保罗参与拍摄的影片已不下几十部了,他所扮演过的角色包括大富豪、警察、传教士、鸦片商……与他 搭档过的演员中更是不乏成龙、周星驰这样的国际巨星。 说起自己拍电影的经历,方保罗忍不住笑出来:“我参与的电影真的很多,这些表演加起来总共有15分钟,有的甚 至没有台词只有侧脸,但我很感谢那些导演给我的机会……” 这段类似于《喜剧之王》里尹天仇的表白充满了方保罗一贯的幽默,原本参加这样的拍摄也只是“玩票”。对方保罗 而言,最重要的是理解香港电影精神以及挖掘电影背后的文化。 “对旧电影的热爱驱使我去了解不同文化,文化和电影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不了解前苏联早期电影的技术和题材, 那我肯定看不懂50年代的中国电影,其实电影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充满联系,历史、文化、语言甚至是娱乐方式。” 惊奇后的留学之旅 方保罗在美国中西部的克里夫兰长大,尽管那里的音乐博物馆举世闻名,但毕竟不是好莱坞。 一个偶然的机会,方保罗在深夜从电视里看到一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经典电影之后,便开始着迷于老电影。 他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学习汉语,在Brown大学读书期间,方保罗第一次看到中国电影《东方红》,这令他惊奇不 已,“从没看过一部这么奇怪的电影”是他的第一反应。 那年暑假,他来到香港,恰逢电影院在早场放映老电影,方保罗第一次看到了由周璇和赵丹主演的《马路天使》。相 比他在家乡看过的同期好莱坞影片,《马路天使》在情节和技术上都显得更加成熟。这一次,方保罗用“惊叹”来形容自己的 感觉,他感觉到了中国电影的历史和魅力。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对中国电影萌生了强烈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方保罗改变了学习方向,成功进入南加州大学,完成了电影系硕士的课程,并于1979年拿到南加州 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到北京大学留学。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赴大陆留学的美国人之一。 回忆起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那些日子,电影依然是他生活的重心,电影院成为他每天都要“报到”的场所。“现在的北 京跟25年前的北京是两个世界,我挺高兴有机会经历80年代的北京,对那时的北京很有感情,它带给我很多新鲜感。我经 常骑着自行车从中关村出发到北京的各个角落,沿途有很多田园似的风光可以欣赏,大片的田地、金黄色的向日葵,这让人感 到愉快。” 然而方保罗也有不愉快的时候,当他想从有关部门借阅一些二三十年代电影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时,都被以“非本单 位人员”或“外国人”为由而拒绝了。方保罗从此下定决心“自己收藏,丰衣足食”。 始于《大众电影》 1985年的一天,一个中国朋友告诉方保罗,灯市口的一家国营书店正在处理过期刊物,建议他去看看。直到处理 期限的最后一天,方保罗才忙不迭地“骑”车前往寻觅旧电影期刊。 尽管他从一开始就对找到电影过刊没抱太大希望,但转了几圈之后,还是有些沮丧。然而就在他已经走到门口决定离 开的时候,不经意的一瞥却使他的心情有了一个180度的转变。 门口那高高书架的顶端,目光几乎触及不到的位置摆放着一套《大众电影》从1950年创刊到1966停刊期间的 25个合订本,价格157.14元人民币,那正是方保罗苦苦寻觅的东西。 欣喜之余,方保罗担心书店不会向一个外国人出售这套合订本。带着忐忑的心情,他向店员询问:“我能不能买这套 书?”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他们另外加了20%,就是加了30块,给包了起来还用挂号寄到香港,所以我的 收藏就是从《大众电影》开始的。” 《大众电影》是方保罗最引以为豪的收藏,如今方保罗已经收集到从它创刊到现在的每一期。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 ,谈起购买时的一些细节他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相信,这套《大众电影》是很珍贵的,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少有人关注 电影方面的东西。如果我当时没有买下来,说不定它就会被毁坏了,这是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最珍贵的资料,我能买到它的确 很幸运。” 电影圈里的个性人物 在香港这个充满国际化潮流的大都市里,方保罗绝对算得上另类。他严格遵循着早睡早起的习惯,风雨无阻地在清晨 跑步,坚持不用手机……这个生活得近乎枯燥的老外却是香港繁华的电影行业最亲密的朋友。 喜欢老电影的方保罗与现代电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可以追溯到20年前,他的第一个与现代电影有关的“名头儿”是 成龙电影《威龙猛探》的副导演。“说是副导演,其实我只负责帮成龙纠正他英文对白的发音,是个教英文的。” 方保罗十分坦诚,唯恐被人夸大了当年的成就。后来,他又陆续在几部香港电影中担当副导演的职务,最后他得出的 结论是:“我不喜欢,也不想再做副导演”。 定居香港以来,方保罗唯一一份固定的工作是每周为《南华早报》写一篇英文影评,从1988年开始到现在,从未 间断。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影评家,仅仅是把这份工作看成一个同更多喜爱电影的读者分享的过程。 此外,他还十分注重自己评论一部电影时的立场。方保罗坚持认为,如果在评论一部电影的同时,不向读者讲明他与 这部电影的关系,那就是缺乏职业道德。 尽管他与香港电影圈的许多重量级人物都有着非常好的私交,但是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他的影评当中也有 很大一部分是对香港电影的批判,如“王家卫的缺点就在于他不愿意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感觉他对电影不太真诚,而只是 在玩”、“徐克在某些方面是一个天才,他的症结就在于动作跟故事之间没有平衡,但他对90年代的香港电影贡献很大,如 果不是他找到吴宇森就没有《英雄本色》”、“关锦鹏的电影有些做作”…… 奇怪的是,这些香港电影圈内举足轻重的人物非但没有因为方保罗的批评而疏远他,反而一直与他保持着良好的私交 ,吴宇森就曾对方保罗说过:“希望有一天我会拍一部你喜欢的电影……” 也许是为了维护电影的纯粹性,方保罗从来不在家中看光碟。在他看来,看电影一定得去电影院,这成为他坚持不买 影碟机的原因。 “电影让我永远年轻。” 人们把方保罗的收藏叫做“保罗电影库”。“有时候我觉得,除了北京电影资料馆、香港资料馆、上海资料馆之外, 还有我的这个。” 说到他的宝库,方保罗显得很兴奋:“我也有很多电影剧照,这个是李小龙,这是1942年的上海电影《博爱》, 这是1956年的李立华,这个是朱虹。我这里大概有100多张冯宝宝的照片……” 而他目前最大的苦恼就是他收藏到的那些重复的电影资料,躺在资料柜的角落里足有两米高,“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 喜欢电影的朋友跟我有着同样的爱好,我真希望他们能够和我取得联系,这样我们可以把重复的资料相互交换,请一定帮我呼 吁。”方保罗笑着说。 不久前,方保罗在马来西亚的一家电影院,以每张一美元的价格收集到了1500张30年代的香港电影海报。他已 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这么兴奋过了,虽然这些收藏在一点点地“侵占”着他的居住空间,但他似乎更愿意躺在资料堆上度过 他的每一天,但他说:“电影让我永远年轻。” “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冰箱和冷气,能够经常跟朋友见面,一个人看看电影、看看书,就很满足了……”话说到 这里,他似乎猛地想起什么重要的事来,自言自语地一连问了几遍:“我倒水了吗?我倒水了吗?”蹙起眉头想了想,随即流 露出懊恼的表情:“我光顾着说话,忘了倒掉楼下抽湿机里的水……” 这就是方保罗,一个痴迷中国电影的“鬼佬”。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