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电视的岁末忧郁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7:06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琴小帅是去是留?是大刀阔斧还是勉力维系?一批还在死撑着的节目面临岁末抉择

  近日,凤凰卫视名嘴窦文涛对自己已主持

  了“七年之痒”的《锵锵三人行》发表了看法,“从我个人来说,赶紧收山算了。”
的确,作为凤凰卫视的名牌栏目 ,《锵锵三人行》播出7年,2000多期,从节目形式到出场嘉宾一直都没大的变化。

  如今,各电视频道像这样的名牌节目,听起来如雷贯耳,但实际上,不是审美疲劳,就是收视又创新低。是维持还是 撤离,总叫人左右彷徨。虽然主持人一再表示,节目正处于“壮阳期”,“名栏”改版也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改头换面后,谁 成谁败?才是问题之本。

  因需求而生

  “名栏”即各电视台的名牌栏目。电视台都有几个可以撑得起门面的节目,栏目的影响力和广告收益都能彰显该台的 品质。

  上世纪90年代,电视节目开始繁荣鼎盛,一系列的“名栏”应运而生,正好填补了大众的视听空白,譬如今年已1 0岁的《环球影视》。其制片人杨爱华说:“1995年《环球影视》节目刚推出时,观众对国外电影没什么了解,《环球影 视》是他们看到国外电影的渠道,所以当时这个节目特别受欢迎。”

  而《综艺大观》、《生活》、《快乐大本营》等“名栏”大都因空白时期的契机而功成名就的。“有些节目,譬如《 东方时空》一出来就很火,因为它填补了空白,而这个空白存在了很长时间,是老百姓特别关注但又始终缺乏的东西。”

  在目前的电视节目格局上,已不再有空白,大多数节目都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去竞争,所谓的节目特色也仅有一点 不同而已。“在一般人看来,戏曲文化专题和戏曲新闻专题没多大区别。我们也不是特爱做那类节目,而是如果栏目不做出个 性来,就没有生存之本。”2005年戏曲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滕海涛在接受采访时说。

  “要成为名牌节目不容易,所以通常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都是有一定的历史。《今日说法》在开播之前就策划了两年 ,最早的元老都没熬到那个时候。节目第一年能站稳脚跟就很不容易,第二年打开局面,才有素材和资源,才能再往下做。几 乎大多数的节目都会有这样的过程。”滕导这样概括。

  被收视率勒住的思考

  “在媒体竞争的时代,我们被动生存。”这是如今电视从业者的同感,在电视节目用市场和商业标准来衡量后,许多 电视台开始施行末位淘汰制,而淘汰的指标就是收视率。

  湖南广电中心大厅里最闪亮、也最刺眼的就是滚动播放的前一天各栏目收视排名。这些很残酷的数据摆在每个进入大 厅的电视人面前,电视人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是普遍现象,只要做电视,收视率几乎成了唯一标准,末位淘汰关系到节目组成员的饭碗,也关系到其制作公司 未来的合作、广告和发行。只是以前的竞争没这么激烈罢了。”杨爱华表示。

  在竞争还没这么激烈的时候,许多电视人都有着太多的艺术责任感。“以前多是单向传播思维,因收视压力才学会了 双向甚至多向思考。”对自家的节目,杨爱华的看法很清晰。

  “同类型的节目太多了,出现了许多日播节目,周播《环球影视》的许多版块都被扩充成一个栏目,观众也有机会看 到全片,电影精选部分存在的意义就大打折扣,节目资源被瓜分了。另外,观众更关注本土文化。这其实是好事,但对于一个 以介绍国外电影为主的栏目来说,这不是好环境。”

  崔永元“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一度备受指责,这不过是栏目被扣在紧张收视率环境下,他所阐述的一个理想电 视人的心声。

  “对于同类型节目是可以用收视率比较的,大众化节目也能用这个来衡量,但许多节目是体现电视台品质和节目责任 感的,比如纪录片,相对大众一点的节目,不该把它们和所有的节目放在一起排队。”

  对此,滕海涛举出不少例子,“《艺苑风景线》经历了多少次末位淘汰,都没被淘汰,因为它是广播艺术团的,是央 视托管的。而《军事天地》、《中华民族》这类节目,根本无法用收视率去衡量,因为有特殊意义,它有高于收视率之外的东 西。”

  刚从英国学习媒体管理回来的杨爱华感叹道:“英国公共电视台会在黄金档播放很商业的节目,也会在另一个时间段 放纪录片以及深度报道社会问题的节目。如果纯粹用商业模式,这类节目就没办法存活。国外电视台都有一个结构,而国内没 有。还是大环境的原因,国内电视台存在很多不专业和不科学的地方。”

  即使在市场商业化的氛围中,用收视率一刀切的办法也是不可取的。杨爱华表示:“这是电视台管理机制的一种不负 责任,数字是一个客观的东西,是无法辩驳的。但实际上,它简化了管理的复杂程度。”

  的确,收视率不是衡量节目的唯一标准,有深度的节目体现电视台的公共作用,分众电视节目体现电视台的多功能, 老年栏目自然不能和娱乐类栏目相比较。“就拿收视率一直温吞的戏曲节目来说,要是给它来个末位淘汰,那一帮死忠戏迷还 不天天上电视台闹去?”电视迷们的心声也是不容小视的。

  落寞的“名栏贵族”

  “名栏”名声显赫,有固定的观众群,广告商也会买账。但“名栏”要进一步发展很不容易,电视台出于各方面考虑 ,很难对“名栏”下狠手。但“不要等一个有品牌的栏目被榨干后再做调整,那时就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滕海涛如是说 。

  《综艺大观》就是个例子。当年它的出现开创了国内综艺节目的新纪元,可十几年过去了,谁还会为它守候?“一个 品牌做这么长时间不容易,如果这个节目进行到五六年的时候,在人们还没对它失望的时候,进行改头换面,就可能旧貌换新 颜。可到了10年,它没改变,到第12年才改变,才发现维护的成本并不比新开一个栏目低,这就是一种尴尬了。”

  “《经济半小时》今年已是12年了,其随着变化抓住了一些老百姓的需求,所以没被观众抛弃。《综艺大观》没能 抓住最新娱乐形式和百姓需求,所以被无情的抛弃,何况娱乐节目是有生命周期的。”《生活》栏目制片人尹文有同样的观点 。

  作为一个有着过去的“名栏”,是要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的,现在仍在死撑的节目不在少数,而有的虽做过一些小改 变,但仍是换汤不换药。更何况有的如《锵锵三人行》般基本什么都不换,连主持人都感觉有“瞌睡状态”。

  据相关人士透露:“其实刘长乐一直想把这个节目关掉,因为收视率在下降,观众在流失。但刘长乐又几次表示,即 使这个栏目进入了衰老期,‘我不会杀掉一只会生金蛋的鸡。’因为该栏目的运营、栏目广告一直都非常好,这和节目形态无 关。”

  神奇第二春

  中央十套的《走进科学》在2003年面临淘汰,各种评价指标都是倒数第一。而在2005年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 ,改版后的它经常从该频道30多个节目中跃居第一。

  《生活》去年的收视率曾为平均0.3%左右,今年第二季度上升到平均0.52%,三季度达到平均0.70%, 其在整个CCTV2的排名中常保持在前三位。“不断调整后,《生活》收视率常超过娱乐类节目。”制片人尹文说。

  同样《环球影视》也加大了修改力度,“增加国内内容后,收视率上升幅度很大,《环球影视》又受到了关注,观众 开始回流。”杨爱华如是说。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名栏”在经历了尴尬之后化腐朽为神奇呢?

  对栏目内容的简化和明确定位,起了很大的作用。“节目不能躺在老底上睡觉,要把电视的主体功能发挥到极致,以 前有些节目听也可以,看也可以,电视的手段没做足。节目定位表面上是为了给百姓服务,但实际上只是自娱自乐。”这是今 年3月份《生活》改版后,尹文的心得。

  而《环球影视》也同样把过去比较碎的版块调整完整,数量减少、单个时间延长,把观众感兴趣的东西做充分。“以 前《名人坊》是8分钟,现在扩充到20分钟,同时增加了国内影视报道量,这都是观众关心的。从收视上来讲,效果很明显 。”

  “名栏”改版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改变过大,会让观众感觉有借壳上市的嫌疑。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并不是每个“ 名栏”都能焕发神奇第二春。走在“变脸”前端的湖南电视台,果断地去掉了已星光暗淡的《玫瑰之约》,在《快乐大本营》 的改造上,换汤又换药,PK主持人抓得住众人眼球。

  制片人龙枚表示,改版后收视率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节目仍不能满足他们对综艺节目的无底期 待。看来,在不同类型的节目中,做常青的综艺“名栏”更是难上加难。

  不算秘密的秘密武器

  如今,做收视调查、研究早已成为了一些“名栏”不是秘密的秘密武器。《艺术人生》编导李谦说:“每期节目完了 都会有反馈意见,打电话抽样调查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每周例会都会通报并及时分析。我们一直在创新,有的是大家能感受 到的,例如主题策划《西游记》和《红楼梦》、片花的制作、广告放在哪里对提高收视率有作用。”

  事实上,不仅是杨爱华这样的电视人开始意识到了“以分钟对比节目收视起伏”的研究之道,目前也有许多专业机构 如央视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在做类似的事。《走进科学》从面临淘汰到排名第一的变化,就是这些专业机构的杰作之一。

  央视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惠明说:“央视的名牌栏目多半都是我们服务的,而各个强势频道也在公司的服务范围 之内。改版和节目设计都是由众多内因和外因促成的,属于商业机密。”

  专业公司给电视节目带来了很大方便,尤其在年底,各个节目都面临着改头换面。一些常规栏目,如《音乐不断》、 《娱乐无极限》等,制片人表示只会做一些视觉调整,“给节目换换衣服”。其他一些想大改栏目和创建新栏目的制片人已是 踏破了资讯公司的门槛。

  “在国外做电视,分工很细,在国内,制片人是一个拳打脚踢的特种兵,有很多社会分工的角色都由栏目来承担。譬 如在投标时,会让制片人写竞聘方案,而在国外每一块都有专门的公司来研究,例如节目形态,研究好形态后,马上交给另一 个顾问公司去研究运营,做节目也需要社会分工。”曾做过多个栏目制片人的滕海涛这样说。

  央视有许多制片人都是找专业公司来协助,“尤其是体育节目,譬如有广告商想把广告投放在NBA上,那就会精心 打造一档NBA节目。不是先做节目,后抓广告。目前中央台跟西方比较接轨的是二套经济、五套体育和八套电视剧。八套的 竞争非常激烈,无论怎样的电视剧。许多广告商是买点,看收视率。”

  走在年底的稳步“名栏”

  其实改版并不是栏目的良药,在采访过程中,多数栏目的制片人表示不会频繁对栏目进行改版。固定的节目模式会给 观众一个熟悉的收视习惯,有利于栏目本身的成长,然而不断的创新和改变却是栏目的必修课程,这是一个寻求平衡的过程。

  刚刚才大刀阔斧后的《生活》栏目会在收视工程后,再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大的变化不会有,节目管理方式会 及时调整。之前是改变收视状况,后一步会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而更多节目如《艺术人生》、《同一首歌》也会推出自己的特别节目。《艺术人生》制片人王峥表示:“将来在收视 率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们一直没改版,都是正常的创新,作为一个栏目组的创新是每天都要有的。”

  滕海涛也表示:“戏曲春节联欢晚会肯定每年要有,主要是出于百姓的需要,然后才是收视率和经济上的创作。”

  但满足老百姓需求并不容易,尹文认为:“中国电视观众群和国外的电视观众不一样,中国观众实际上是很浮躁的。 节奏快、喜欢变化,节目就必须把变化融入进去。在国外很成功的东西在国内就不行,收视环境、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以及电视 消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名栏”还是会审时度势,在稳定中求发展。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