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贫困山区教育缺补偿激励机制 教师轮岗教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09:46 南国今报

  核心提示:山区小学的贫困现状,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的未来。教育专家称改善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重要方法,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及人才倾斜。但因缺乏激励及补偿机制,主动进入贫困山区执教的教师越来越少。今年秋季,柳城县一些乡镇为了减少这种现象,不得不采取轮岗教学的方式,“强迫”一些教师进村下点,引出更为沉重的话题。

  山区教学点难觅“接班人”

  今年9月,新的学年开学之初,柳城县太平镇宜竹小学经历了一场教学风波:由于迟迟没有教师愿意进山执教,村里的9名三年级以下学生将面临停学。这场风波虽然最后以返聘老教师而得以平息,但却向教育主管部门敲响了警钟:今后,谁来接山区教学点退休教师的班?

  宜竹小学距离太平镇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学校建在一个山坡上。该校是上世纪70年代村民筹工筹劳建起来的,那间教室和教室里的四五张课桌椅,都已破烂不堪,几乎每张桌椅都被老师多次修理过。

  不过,课桌椅再烂,学生尚可克服,如果没有教师,他们就会辍学。今年9月的那场“无师”风波,就是因为老教师罗前德退休而导致。罗老师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今年暑假就已按照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可是,宜竹小学地处偏僻,没有教师愿意来这里任教,教育主管部门做了许多动员工作也没有成功。村民知道之后,都急了,担心自己的孩子没人教,影响他们的未来。开学之后,为了不让村民失望,主管部门只好又返聘罗老师继续给孩子们上课。

  像宜竹小学这样的情况,在柳城县并不是孤例,并且在一些村完小也面临同样困境。古砦乡的大罗小学和十五坡小学这两所学校就是这样,他们的学生人数都在70名至90名之间,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都有十几名学生。因为没有教师愿意进山执教,这两所学校目前都只有6名教师,教师们不得不实行“包班制”——即每个教师包一个年级班的教学工作。他们从早到晚都泡在课堂上,与兰垌小学的韦有权老师一样,没有办法走出课堂、走出山村去进修学习。

  龙美希望小学的校长唐宗彪说,他目前最害怕的就是这些山村教学点、村完小的教师退休,退下一个,就得补上一个,才能保证实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但因太偏远、太艰苦,老的教师不愿去,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更不愿去。每到新学年开始,他都为这些事情伤透脑筋。

  “返聘退休教师执教,终究不是办法。”柳城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赖庚喜说,像宜竹小学这样的贫困教学点,柳城县目前还有53个,其中不少教学点的教师年事已高,面临退休。

  山村教师收入减少

  教师们不肯进入山村学校执教的原因,除了教学条件普遍艰苦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收入减少。

  柳城县东泉镇东泉中心小学校长覃建恒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离他们学校最近的一所村完小,是古六小学,由于学校没有教师宿舍,下去执教的老师们都需要“走教”(每天早晨去,晚上回家)。家在东泉镇的教师,每天从镇上开

摩托车去古六小学上课,一个来回消耗的汽油费就要3~4元,每个月按22天计算,需要90元左右。这还不算摩托车的折旧费、维修费。如果下雨、涨大水,教师需要坐汽车、请车去,这些开支还要大。

  一些从城镇下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虽然不是每天走教,但同样也要为工作付出一笔较大的交通费。从柳城县到古砦乡龙美希望小学,单程班车票要8元,如果下到村完小,还需要2~3元。每个月4个周末,家在县城(家在其他乡镇的开支更高)的教师,每个月的车费也要超过80元。

  但是,这些开支都得教师们自己掏,学校拿不出任何补偿。龙美希望小学校长唐宗彪说,目前国家还没有对山村教师的补助政策,他们的待遇比城市里同一级别教师差了许多。除了班主任每月可以获得12元至15元不等的微薄补助之外,就连校长也都只有工资收入。

  这与上世纪80年代之前农村教师的待遇相距甚远。上世纪60年代初在柳城县古砦乡从教的邓老师介绍说,那时国家对山区教师普遍有补助政策。特别是在鼓励大学生下乡执教、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有很多政策倾斜,这些教师每月获得的山区补贴大约是工资的三分之一,普遍比城镇教师收入高。他记得自己当时的工资是40元左右,而获得的补助是每月12元。这份补助不仅减轻了他下乡进村的车费负担,还让他在大学同学之中多了许多优越感。可以订阅学习资料,寒暑假可外出到城镇学校参观取经,还可以资助一些贫困学生。

  邓老师说,那时的山村普通教师待遇也同样优于城镇,在粮食补贴、教师子弟生活补贴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照顾。可现在这些都已取消。

  龙美希望小学校长唐宗彪认为,如果现在在偏远山区执教的教师也能获得工资三分之一的补贴,教师的调动也会容易得多。至少在招聘大学生这一方面,山村学校会获得一些人才、新鲜力量的补充,而不会像太平镇宜竹小学、古砦乡兰垌小学一样,出现数十年教师面孔不变的“终身制”现象。

  无奈的轮岗制度

  贫困山村学校师资严重缺乏的现象,早已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因相关激励制度不健全,加大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无奈之下,柳城县东泉中心小学今秋率先在全县推出“教师轮岗”制度,“强迫”中心校教师进村下点到偏远学校轮岗执教。

  12月22日上午,记者在东泉中心小学的教师展示栏上,看到了多个缺位。校长覃建恒笑着说,那些目前没有在中心校任教的教师,都去村完小轮岗上班了。

  这一去,将是两年。进行轮岗的10名教师与学校签订了相关协议,轮岗时间是2005年9月20日至2007年9月20日。到期这些教师将重新回到东泉中心小学,另一批教师去接任他们。

  覃校长说这是今年秋季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时,做出的无奈之举。按照柳城县教育局的要求,今年秋季开始,全县中小学校教师都要进行定编、定员、定岗的“三定”工作。东泉镇是目前柳城县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可教师缺编的现象仍然明显。东泉镇目前有一个教学点、15所村完小及一个中心校,在校学生3000余名,按照人事编制,在编教师需要244名。但目前加上37名代课教师,还差13名。

  “缺编现象主要在村完小、教学点。”覃校长说,全乡15个村完小,平均每个完小缺编一人。像思江小学、莫道小学、新龙小学这些偏远、贫困地区的村级小学,教师缺编的现象就更明显。但在东泉中心小学,却又出现了超编10名教师的现象。他说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待遇问题。由于进村下点的教师没有任何补助,教师都不肯往那些贫困、偏远的村级小学走。

  在动员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东泉中心小学不得不借“三定”工作调整全镇的教师布局(中心学校负责全乡或镇的小学教学工作指导、人事管理)。这项工作在今秋开学之初全面推进,该校没有获得“定岗”的教师,全部下到教学点及村完小执教,两年后进行新的“三定”时,再与其他教师进行轮换。采取这一强制措施之后,东泉镇总算把超编的部分教师调整到了师资紧缺的小学,让偏远山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基本保障。

  然而,这样的做法在柳城县的另一些小学却难以实现。特别是那些两极分化更为严重的地区。像柳城县大埔一小,这所学校由于位居县城,教学质量较好,生源丰富,教学条件在全县来说也排在前列,许多教师都通过各种关系往这里挤,今年春季已超编二三十人。实行“三定”之后,教育主管部门也无力将所有超编的教师往村完小、教学点分配。

  编制失衡加大城乡教育差距

  山村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除了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激励外,还有一道“硬伤”:师生比例设置不合理,生源分散的农村学校与生源相对集中的城市学校形成了倒挂现象。

  柳城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赖庚喜介绍说:目前我国的小学教师编制执行的是两种标准,城市小学学生与教师之比是19:1,乡村小学是23:1。

  城市学生居住地相对集中,每所学校就近入学的学生较多,少则数百名,多则上千人。这样学校安排教师也较为方便,按19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的标准,基本上可以满足教学要求。但在农村就不一样了,学生极为分散。像古砦、六塘、寨隆这些山区乡镇的农村小学,没有达到23名学生的教学点较多,使得教师人员更为分散,所需编制更多,教师缺编现象也就更加明显。

  由于山村教师缺编严重,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多,这也加重了乡村教师的负担,加剧了山村教师“终身制”的现象。优秀教师及有关系的教师争相往高处走,村完小的争取到中心校工作,中心校的争取到县城学校任教,那些教学点的教师只好长期留任,甚至教了二三十年也难以挪位、交流。

  柳城县教育主管部门今年10月底做了一次调查,其中就发现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地域分布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县城和临近县城的学校教师超编人数接近50%,有的教师每周只上三四节课;边远地区的村完小和教学点教师则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每周要完成20个以上课时。教师人才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山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低下,绝大部分教学点的老师都是本村人,而且年事已高,本身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和培训,又无人与其竞争,缺乏发展目标,一些壮语区的老教师自己都念不好汉语拼音,又怎能做好幼儿启蒙教育?这些学生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当然难以与城镇的同龄人竞争。

  赖庚喜认为:“山村教学条件差——教师人才缺乏——教学水平低下——山村人才成长困难”,这几乎是大多数贫困偏远山区共同面临的教育现状。如果不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将是:贫困地区因人才缺乏而继续贫穷落后。南国今报记者罗素玲 通讯员罗贵强 韦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