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前两国大使谈判桌上较量15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0:53 世界新闻报 | |||||||||
美大使说话躲躲闪闪 原子弹增强我方底气 《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 张兵 中美两国从1955年8月1日开始举行大使级会谈。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会谈是中美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的唯一渠道。双方谈了15年,次数达136次。王国权作为第二任中方谈
缓和台湾局势是我方宗旨 波兰为中美提供会谈场所 中美大使级会谈实际上是我方同美国面对面地开展斗争,中央对此非常重视。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制定每次会谈的基本方针和策略原则,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则做具体布置和指示。 当时,我方的会谈宗旨是:缓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要求美国放弃其敌视和分裂中国的政策,从台湾海峡撤军。同时,由于美国扩大印支的侵略战争,揭露和谴责美国的侵略罪行也在会谈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957年12月12日以前,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地址是在日内瓦国际大厦小会议厅,一共谈了73次。1958年 9月15日,第74次中美会谈的地点改到波兰的华沙。波兰政府为此提供了华沙市内的梅希里维茨基宫作为会谈地点。每次中美举行会谈,波兰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都在大门口迎送。中美双方参加会谈的各有4人,分别是:首席谈判代表、助手、翻译、记录。 第一位与美国谈判的中方代表是王炳南。他身兼二职,一是中国驻波兰的大使,一是中美会谈的中方首席代表。从1 955年到1964年,他在波兰任职9年,也同美国大使谈了9年,次数达120次, 1964年4月11日,王国权出使波兰,同时成为中方第二位与美国谈判的大使级代表。 美攻击中国在印支搞“渗透” 我大使怒斥美将他国当成私产 当时的谈判形势是:1964年4月19日,美国策划发动老挝政变;5月17日,美国又派飞机轰炸老挝解放区,使侵略战争严重升级;在越南,美国先在南越搞军事政变,接着提出“战争逐步升级理论”,在越南扩大侵略战争。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当时曾请巴基斯坦、英国和法国来摸中国的底,了解中国对美国印支政策的反应。1964年6 月2日,陈毅在接见巴驻华大使和前交通部长时,以及周总理在其后致巴总统阿尤布的信中,都明确表示了中国的立场,即中国对美国在印支地区造成的严重局势,决不能坐视不管。王大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与美方会谈的。 1964年7月29日,当王大使走进梅希里维茨基宫大厅时,美方代表柯·约翰大使主动过来与他握手,显得轻松、大方。按照事先议定的程序,王大使请他先发言。他很谨慎,拿着准备好的发言稿,一字一句地读了一遍。其主要内容是为美国的对外政策辩护。在美化其侵略行径的同时,还强调了美中双方保持接触的重要性。但他对中方在前一次会谈中提出的关于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协议声明草案只字未提,反而攻击中国在印支地区搞“共产主义渗透”。 听完他的发言,王大使没有立即反驳,而是首先重申了中国政府关于要求美国从台湾省和台湾海峡撤军以及中国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协定的一贯原则。他继而谴责了美国发动侵略印支的战争违反了日内瓦协议,并就美国军用飞机、军舰侵犯我领空、领海提出了第300次严重警告。 在第一轮发言结束后,双方开始了辩论。王大使责问道:“大使先生,你说美国在东南亚的行为是为了尽某种义务。请问那是什么义务?又是谁赋予美国政府这种义务?”当时,柯·约翰没说话,只是凝视着王大使,实则是在摸中方的底,判断王大使个人的才干和风格。过一会儿,柯说:“我们的声明和照会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安全和利益。对世界事务,我们美国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此,王大使反驳道:“难道美国把军舰和飞机派到我国台湾省和台湾海峡也是基于这种考虑?恐怕台湾海峡的巨浪拍不到美国的西海岸吧,倒是你们的飞机大炮开到了我国国境线和海岸线。受到威胁和利益损害的是中国而非美国!……大使先生不觉得美国的手伸得过长吗?竟然伸过了半个地球!如果美国用另一只手臂再伸过大西洋,美国就要把地球抱到自己怀里了!美国把各国当成自己的私产和玩物,却妄称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请问这是不是有点滑稽可笑!” 面对掷地有声的发问,柯·约翰讪讪地说:“我们美国不会因为北京政权的存在而放弃保卫东南亚各国的利益。”王大使立即严正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的主权国家,美方无视中国的尊严使用“北京政权”一词,中方对此提出抗议。经过据理力争,在后来的几轮谈判中,美方的态度有所收敛,不再使用这个词了。 原子弹爆炸增强我方信心 美代表态度变软处于被动 1964年8月初,美国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开始了对北越的侵略战争。 此时开始的中美第122次会谈,议题自然集中在“北部湾事件”上。王大使揭露了美国肆意扩大侵越战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战火已烧到了中越边境,中国政府对此决不能坐视不管!柯·约翰反复辩解,但口气已不那么硬了,也不再用威胁性的语言,只是说对情况不太了解。他还两次表示美国无意扩大事态,并一再表白中美会谈很有用,可以借此消除因误解而引起的冲突。 此次会谈后,发生了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宣布下台;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代表的信心和力量。 同年10月16日,中国发表声明,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消除某些国家的疑虑,另一方面也是将美苏两个核大国一军,揭露它们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 1964年11月25日,中美举行第123次会谈。果然,这次谈判的气氛不同以往。虽然还是那个梅希里维茨基宫大厅,那个谈判桌,美方代表还是柯·约翰,但大厅内的气氛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柯·约翰的姿态明显有些异样。可以说,在谈判桌上的心理较量上,王大使明显胜过了对手。 为配合中国政府的10月16日声明,王大使向美方提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协议的声明草案。对此,美方毫无思想准备。柯·约翰根本不敢表态,而是低着头,盯着中方文件,一遍遍地细细翻看,不时向身边的助手和翻译问些什么。最后,他被动地说了一句:“我将向我的政府转达王大使的文件,慎重地考虑贵方的建议。”可以看出,美方刻意使用“王大使的文件”和“贵方”等字眼,而执意不用“贵国政府的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议”这种正常称谓,说明美国还是不愿承认新中国。 但是,中国代表团在第123次会谈中打了一场漂亮仗和主动仗是有目共睹的。难怪助手们开玩笑说:“王大使是吉人自有天助”。而这个“天”,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会谈气氛显得缓和了一些 改变用语首次承认新中国 在举行第128次中美大使级会谈时,柯·约翰已经离任,接替他的是美国驻波兰大使格罗诺斯基。他是波兰后裔, 50岁出头,体格粗壮,颇有幽默感。他的会谈风格明显不同于他的前任,很少指责、发火,因而会谈气氛显得不那么紧张。 “约翰逊总统对贵方建议很感兴趣”,格罗诺斯基一字一顿地说,右手握着烟斗在嘴边轻轻磨着:“请贵方考验我国政府的和平诚意。”他随即把烟斗从嘴边拿开说:“我方希望建立美中双方更广泛的联系。例如,美国政府欢迎贵国官方通讯社记者到美国采访,加强美中之间的联系和友谊。”他还建议美中两国的医生、科学家互访,交换植物和园艺标本等。很明显,美国开始向中国发动和平攻势。王大使按国内的指示表示,台湾问题未解决,其他问题免谈,回绝了他的建议。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回首中美建交之前,在民间交往方面,中国原本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这样既可使中国更多地了解美国,了解世界,同时也可以使美国人民了解中国,利用美国人民中的积极因素,来反对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后来,我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1972年毛主席对来访的尼克松就曾说过如下的话:“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 1966年3月,中美双方举行了第129次会谈。根据前几次美方的表现,王大使预感到会谈可能会出现某种进展。果然不出所料,会谈一开始,格罗诺斯基抢先发言说:“我荣幸地通知大使先生,我国驻肯尼亚大使阿德伍先生在内罗毕会见了贵国驻肯尼亚大使王雨田先生,美国政府愿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 人们注意到,格在发言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用语,这是此前128次谈判中从未出现过的用语。会谈结束后,美方翻译还就这一点特地提醒了中方翻译。这是美方对中国政治态度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中国政府与美长期斗争的结果,来之不易。(作者为外交笔会成员)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