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他们说,河南是无私的(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03:30 郑州晚报
他们说,河南是无私的(组图)

郭春园给病人看病把脉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他们说,河南是无私的(组图)

王东灵


  

  王东灵 郭春元 在自选轨道上坚持

  核心提示:她, 离家千里到贵州山区义务支教;他,医德高尚甘愿将不传秘方及千万资产的医院无私奉公……王东灵、郭春元,贵州、深圳,两位普通的河南人在2005年分别代表了当今社会无私奉献者的两种出发点:一种源于简单纯粹的善良,一种则源于长久执着的信仰。更为难得的是,他们一直在自己选择的轨道上坚持。正如王东灵的那个比喻:一颗星
不可能照亮整个黑夜,但一百颗,一万颗呢?只要自己是其中的一颗,那就足够了。

  王东灵,在艰难中寻找快乐

  对于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是充满着憧憬与期待,它是理想的一种现实定位,可是在豫西的灵宝县却有一个美丽的姑娘,跑到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做支教,而且一做就“上了瘾”。这是为什么?几乎所有远赴贵州去采访王东灵的记者都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的。他们经历了飞机、长途汽车和摩的的诸种颠簸,见到这位浓眉大眼的三门峡姑娘后,得到的回答却单纯的出乎意料:“我支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寻找快乐。”

  今年31岁的王东灵似乎一直是一个生活在童话中的单身姑娘。在2003年8月第一次支教之前,她是河南省灵宝市秦岭金矿职工医院的一名普通职工,生活安逸。在家里,她排行最小,父母疼,哥嫂爱。谁也没想到,2003年5月的一次电视节目,却改变了她的生活。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介绍贵州西南深山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塘镇一所中洞小学的条件十分简陋。王东灵看过之后,突然就决定了要去支教。

  王东灵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而是直接向中洞小学校长寄了一封信,但校长的回信试图打消这位姑娘的念头:这里山高坡陡,生活极度困难,请谨慎考虑。但王东灵却觉得,自己已经属于那里的孩子,自己有责任帮助那些几乎与世隔绝的孩子。

  8月,王东灵到单位请了半年长假。29日,王东灵带着自己多年的积蓄,瞒着家人踏上了贵州之行。到达紫云之后,她立即与家里通了电话,当母亲得知“失踪”多日的心肝宝贝此时正在千里之外的贵州时,一个劲地哭着叫她马上回去,可她就是没有答应。

  就这样,源于一次电视节目的触动,带着一点点冲动,王东灵在贵州深山区的开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涯。但一个来自外省的姑娘,她要面对的是自己想象的世界吗?她的帮助山区孩子上学的愿望,能够实现吗?王东灵知道面前的困难,但她的坚持,使得一切困难在她这里都回归到了她来支教的初衷,转化为一种她想要的快乐。

  “我一个人是不能改变中洞人的生活,就好像一颗星不可能照亮整个黑夜,但一百颗,一万颗呢?只要自己是其中的一颗,那就足够了。”媒体披露的“王东灵语录”中,这句话给人的印象至深。王东灵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她是带着一颗现实的心,奔赴贵州支教的。

  郭春园,在奉献中阐释医德

  相比起王东灵,骨科名医郭春园却用生命灌注了动人医魂 。

  2005年的年末,位于深圳市罗湖区金塘街40号的深圳市平乐骨伤科医院像往常一样人来人往。

  在医院门前的花园里,一代名医郭春园的铜像静静地伫立着,铜像背后,是医院为他竖起的描述他一生功德的文化墙。“郭老走了,但是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在医院里无声传承。”医院工会主席黄梅的声音还有些许哀伤。

  2005年2月26日22时16分,郭春园永远离开了这个有着他无限牵挂的世界,离开了这个无数被他治愈的骨科患者牵挂他的世界。郭春园,河南洛阳人,我国传统正骨四大流派之一“平乐郭氏正骨”的第五代传人,著名老中医、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名誉院长。

  所有见过郭春园的人,没有人不为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动容。早年,为了带徒和把握患者的最佳正骨位置,他常常徒手在X光线下为患者正骨。郭春园在X光下整整工作了25年。作为医生,他比谁都清楚长时间不加防护在放射线下工作会产生怎样的危害,但如果给患者接骨时要戴上重达几斤的含铅防护手套,就无法实现他提出的断骨要百分之百复位的要求。为了患者的疗效,郭春园坚决不肯戴上沉重的铅手套。

  由于长期接触X光,他的双手被灼伤,斑点累累。从69岁起,他的左手食指就开始慢慢溃烂,伤口长期化脓,不能愈合。为了防止长期溃烂的手发生癌变,医院不少人劝他截指,但他一直不肯。他说:“没有了手指,我拿啥去给病人看病,我年纪大了,能帮一个病人算一个。” 2001年8月,郭春园78岁,他的患指处被查出了鳞状上皮癌细胞,他不得已才接受了左手食指截除术。

  2002年7月1日,是党的又一次生日,79岁的郭春园用他那双布满伤痕的双手,郑重地将郭氏祖传的13个秘方和凝结着他从医60年心血的两本专著——《平乐郭氏正骨法》和《世医正骨从新》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国家,不要任何专利,不要一分报酬。按照他的献方生产出来的药品,年销售额已达800多万元。而他亲手创建的、已有数千万元固定资产的深圳平乐骨科医院,也被他明确表示为国家所有。

  “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咱全家!我们应该知恩图报,把咱家的祖传秘方全部献给国家,只有捐出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那才是真正的财富。”在捐献前,他这样告诉家人。 这句话也凝练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人生价值的全部追求。

  在郭老生命最后的意识模糊状态下,他还要重复几遍给病人看X光片的动作,有时右手还以握笔写字的姿势在床单上画来画去。家人见状问他在写什么,他说:“我在给患者开药方。”

  理想的另外一种释意

  本来安逸的生活,因为自己的一种追求而放弃了,他们都是普通的人,可是却做着不普通的事情。

  王东灵所到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是一个贫穷而落后的山区县,而她支教的中洞小学所在的中洞,位于紫云县水塘镇极为偏僻的麻山深山区,海拔1800多米,洞深200多米,宽100米,高近50米,洞内居住近百口苗族人。这是个奇特地形,也因为它的奇特和闭塞,洞内苗族人的生活几乎与世隔绝,被认为是亚洲现存惟一的一个“穴居部落”。

  而洞穴里面的恶劣环境也远非一个来自城市的姑娘所能想象。洞中没有电,天色一暗就什么也干不成,常年潮湿的环境,也使得被褥潮湿生有跳蚤,人畜都易患风湿病。正因为这些,王东灵很快被当地视为“最有勇气的人”,因为到他们那里支教的,一般都是由团中央、贵州团省委有组织地进行的,但像王东灵这样,孤身一人直接到紫云最苦的地方支教的,她是第一个。

  但王东灵并没有为这些困难所阻,她住在村民家里,不仅为孩子们的学习而辛苦奔波着,也为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经济探索着自己的办法。她的事迹被媒体披露后,人们为她的个性和无私感动着,包括贵州省直机关在内的国内许多社会机构和爱心人士纷纷向中洞捐款捐物。知道王东灵请假的真相后,她的单位秦岭金矿为中洞小学捐款1万多元,并每月给她1千元钱的补贴。

  似乎是在功成名就的时刻,2005年3月,王东灵再次远赴贵州,来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街镇木槽村木槽村民组支教。在大山深处缺水、无电、不通路、以土豆为主食的贵州苗寨,王东灵帮助这里100多名失学的孩子重拾课本。

  2005年,王东灵,一个河南的奇女子,就这样在贵州演绎着一个义务支教的传奇。郭春园生前也本可以享受安逸的晚年,但一种责任在支撑他不能停息,这种责任就是一种对党的忠诚。

  正是这种奉献一切的无私追求,对于患者,郭春园始终坚持“能花10元钱治好的病,绝不让病人花11元”。一位农民患者治病花费了几千元仍不见好,后来慕名找到郭春园,他开出了处方不足13元的药,就让患者痊愈了。郭老常说,医者要有父母心,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见钱眼开。

  在郭春园的治病过程中,他把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看得比什么都重。每天上班,他都会庄重地把一枚标有“共产党员”字样的鲜红胸卡别在胸前。每当病人给他送红包,他总是微笑着,指一指胸前的胸卡,“我是共产党员,能收这个吗?”这个小小的胸卡,就成了郭春园拒收红包的挡箭牌。在他的医院内外还流传着他的一句至理名言,“共产党员是不相信红包的。”

  在郭春园弥留之际,他把5万元慰问金全部捐献给了困难群众,他说也许这是为老百姓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其实他不知道,“他为人们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荡漾在人民心中永恒的感动和激励,即使他走了,精神永存。”在介绍医院为郭春园建的纪念馆时,黄梅用这句话作了总结。

  两位普通人信仰的力量

  王东灵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她的一颗星星和一万颗星星的比喻。在贵州支教的热心人群,正逐渐变大,几十位热血青年要求到中洞小学去任教,而外界的关注也在逐渐改变着紫云的面貌。从她的身上,人们读懂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而郭春园也在为人民尽职尽责的奉献中,追求着自己的人生快乐,从他身上人们读懂了大医精诚的时代内涵。“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这是郭春园一个共产党人的赤诚和风骨!他们两个执著于这种闪耀着圣洁光华、闪烁着时代光芒的大公无私的信仰,他们把人类的道德理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人说,河南人是典型的吉普塞人,他们可以在最艰苦的地方生存,他们流浪到一个地方,就能在那里生根发芽。这句话也许不错,就像王东灵,郭春园,这两个河南人在不同的时间,都选择了远离家乡,一个在边远的深山中,给无数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带去希望;一个携家带口远赴深圳,用双手送给无数骨伤病人健康的体魄。他们在他乡生根发芽,去时带去的是星点的种子,离开后留下的是丰硕的果实。

  一方水土造一方人,正是自古以来中原宽容博大的水土人脉,才造就了这些热忱、实在、无私的河南人。他们是最执著的中国的吉普塞人,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历史,也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未来。他们在追寻着明天,他们在塑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记者 游晓鹏 张志颖/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