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她们说,河南是博爱的(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03:30 郑州晚报
她们说,河南是博爱的(组图)

李华芬 记者王梓/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她们说,河南是博爱的(组图)

李华芬(右二)参加小崔说事


她们说,河南是博爱的(组图)

单晓霞


  

  单晓霞 李华芬 用爱心担负责任

  核心提示:她,在打工期间患上了乳腺癌,却没有为自己短暂的生命悲观,而是想在有限的生命期间,做起了眼角膜劝捐员,并在临疼之际用自己的眼睛照亮了整个世界;她,身患白血病,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有学上捡起了破烂……单晓霞、李华芬,两位普通的中原女性,用自己的关爱之心分别温暖着燕赵大地与贵州山区。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晓霞的离世
和李华芬的患病并没有中断爱心的延续,晓霞的丈夫承担起了传续爱的责任,而在患病期间的李华芬,也依旧在资助着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在病痛中还想着奉献

  单晓霞和李华芬都是经历坎坷的人,风华正茂的她们不幸被病魔缠上,但在忍受病痛的时候,她们却很少想到自己,考虑的仍是奉献,在病床上牵挂着那些仍在需要帮助的人。

  李华芬和黔西北山区孩子们的故事披露后,感动了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纯真的女孩列为“2005互联网公益日”捐助对象,点点爱心汇集在一起,李华芬收到了3万多元的捐助。

  对于这笔善款怎么用,李华芬自有想法。“得了这个病,我很清楚意味着什么,与其这样拖着,不如把这笔钱全部捐给华农大石小学的孩子们!”“我还想趁身体能行的时候,去看看这些可爱的孩子。”

  2005年6月底,身体状况略有好转的李华芬瞒着医生,偷偷踏上了前往贵州的旅程。在黔西北的大山中穿行,李华芬心中充满了异样感觉。在河南南阳贫困山区长大的她对山区和贫困不陌生,但这里的赤贫还是让她感到意外。

  由于这个原因,她也更加牵挂起这些孩子来。她描述说,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孩子穿着完整的鞋子,也没有一个孩子有一件无补丁的衣服,过年过节时能吃上一碗米饭,对这些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奢侈!

  那次李华芬从贵州回来,便又有了另一个决定,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孩子们,病好后就去贫困地区去支教。

  和李华芬一样,单晓霞在病床上想到的,也尽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单晓霞得知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在人世时间已经不多时,就表达了捐献眼角膜的意愿,并毫不犹豫地和邢台眼科医院签订了《捐献遗体眼角膜志愿书》,并开通了“晓霞热线”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来。

  单晓霞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按照她的话说:“生前有许多好人帮助了我,我无以为报,只能无偿捐献眼角膜以表达我对这个社会的感激,让我把光明留下吧!”

  白贵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也是2004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评委,他对单晓霞评价说,单晓霞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却把光明与温暖留给了别人。   

  天堂里的光明使者

  因为“晓霞热线”,因为她的努力,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身后捐献角膜”志愿者的行列。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当天堂里的晓霞依然用她美丽的双眼注视着这个世界时,谁能说她没有活在人们的心里呢?

  “死神夺去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让别人用它重见光明。”10月29日7时30分,来自河南省郸城县的单晓霞永远闭上了那双美丽的大眼睛,而两位河北姑娘却因为她的角膜而重见光明。她不仅是一位角膜捐献者,还是河北省首位角膜志愿劝捐员。

  2005年12月27日,董建林带着两个女儿替单晓霞领取了“2005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的证书,他泪如雨下:“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陪晓霞来领取2004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奖时的情景,而这次来领取2005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奖时,晓霞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单晓霞,是河南省郸城县人。1990年到石家庄打工。2002年4月,被确诊为乳腺癌,2003年癌细胞扩散。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的治疗得以延续。

  2004年10月18日,她正式成为河北省首位角膜劝捐员。2005年1月5日,“晓霞热线”开通。10月29日早晨7时30分,当阳光再次温暖这个世界时,晓霞永远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眼睛。但是属于她眼睛的那份光泽,传递给了两名河北姑娘。

  在单晓霞在石家庄东简良的家,因为晓霞的离去,这个家已不再完整。但在简陋的房间里,最显眼的就是摆在桌上的一部红色电话,电话号码为0311-83632783——以晓霞名字命名的眼角膜捐献热线。

  晓霞离开后,这个电话还是和以前一样时常响起,甚至有人从千里之外的云南打来电话,咨询捐献角膜,所不同的是值守热线的已经不是晓霞,而是她的丈夫董建林。

  12月27日,《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连线董建林,这位郸城汉子说,他为了省钱给晓霞治病,他长期忍受着强直性脊椎炎的困扰,石家庄协和医院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为其免费做了手术,目前他的病情也好多了。

  晓霞的女儿,12岁的亚楠和8岁的晓宇,也正在从失去母亲的伤痛中走出,她们继承了母亲的美丽,也继承了母亲留下的精神财富。如今,两人在省会一些志愿者的帮助下,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病床上续写的爱心

  这是一个河南大学生与贵州山区贫困孩子之间“穷帮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李华芬感动了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也感动了曾在贵州深山里支教的徐本禹,在网上义卖了自己的数码相机和手机,为她募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费用。

  南阳市淅川县位于豫西南的深山中,是国家级贫困县,李华芬就出生在淅川县滔河乡严湾村的一个贫困家庭,2003年考入河南财经学院国贸系电子商务专业。

  李华芬和这些贵州山区孩子们的缘分开始于2004年9月13日。这天,她在网上天涯社区的贴图专区看到了一个名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帖子介绍了支教青年徐本禹的感人事迹,给了李华芬从未有过的震撼。那一刻,李华芬下定决心要为这些远隔千山万水的孩子们做些事情。

  为了资助这些孩子,23岁的李华芬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里捡空饮料瓶、易拉罐等废品,将换来的钱一点点积攒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也有意帮助这些孩子的同学白雪娇。两个女孩子一合计,在全校各班发起倡议,请同学们将喝过的空饮料瓶集中在教室里,由她们来回收,所得的钱全部捐助贵州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的孩子们。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攒,李华芬她们一共筹到357.3元钱。

  但病魔却没有放过这位善良的姑娘,2005年1月,李华芬突然昏倒在课堂上,经过医院检查,她被确诊患上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由于疾病,她休了学,并于2005年11月回到淅川的家里休养。即使在休养期间,李华芬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仍然在牵挂着贫困的孩子们。她说,贫困不仅存在贵州山区,作为贫困县的淅川县,也有着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在为生活犯愁,她就到家乡的周围四处访问。

  “我在家乡资助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特别困难的,有的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有的是一些孤儿。”李华芬说。

  李华芬12月26日从家乡赶回郑州的,12月29日,河南省中医院邀请了一些专家对她进行了会诊,从12月30日,医院将安排对她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李华芬说:“我在病床上,眼前经常晃动着这些孩子,我的病好之后,还会把这项工作做下去,并呼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之中。”

  当爱心成为永恒

  有一种感动会让我们热泪盈眶,单晓霞做到了,李华芬也做到了。

  “我为妈妈感到自豪。”12岁的董亚楠,是晓霞的大女儿,她告诉《郑州晚报》记者,她上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说,你妈妈很伟大!晓霞走后,人们仍然关注着这个外地务工人员家庭。

  有一个场景被媒体描绘出来的时候,我们的良心不能不肃然起敬:2005年4月19日上午11时,天空中下着毛毛的细雨,空气中透着寒意,但是位于贵州山区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全体同学们却在“为李华芬姐姐募捐”的募捐箱前排成了一条100多米的长龙。

  “我只是一名来石家庄打工的外地人,可是却得到了这么多的关爱,我要尽我所能回报社会。我爱河北,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死后把光明留下,让我的眼睛继续注视着我眷恋的这个充满爱的世界。”生前的单晓霞给了自己一个承诺。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相金科说,单晓霞用行动唤醒了整个社会的爱心,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在她离开后,仍旧怀念这个普普通通的打工妹。

  无独有偶,李华芬在得知自己捡破烂资助的山区孩子们为她捐款时,治疗中的李华芬表示,若能顺利完成手术,康复后她将到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用一生回报社会。

  吉林省华桥外国语学院的王海霞看到李华芬的故事后,写了一封信:“此时此刻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话语来形容我的心情。我从电视上看过白血病可以通过骨髓移植治愈,我想捐献我的干细胞,我真希望我就是那几千万分之一,可以挽救李华芬姐姐。我相信好人有好报,李华芬姐姐会早日恢复健康。”类似的感动在全国各地波涛汹涌,引发的行动同样感人肺腑。

  单晓霞捐出的角膜是有限的,但是她带给社会的感动与爱是巨大的,单晓霞带给我们的是温暖,我们会将其变为更大的热能。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贵的这句评语同样适合李华芬,她虽然还躺在病床上,可是引起的爱心和故事却到处蔓延。

  让助人者得到人助,使高尚者高尚地活着。有了单晓霞、李华芬这两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冬天,我们不会感到寒冷。(记者 张锡磊 尹海涛/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