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学者撰写保卫春节宣言 传统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1:57 时代信报

  沸沸扬扬的平安夜过后,经过清洁工人的打扫,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洁。然而,想到圣诞的“疯狂”与春节的“冷清”,一些学者们开始了他们的忧患行动——甚至,国内一些学者还发出了《保卫春节宣言》!

  信报记者 宋 尾/文

  “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近日,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质问。

  悲观与乐观,两种态度的对比

  2005年12月13日晚,高有鹏在河南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保卫春节宣言”的报告。他认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重对它的“保护”。

  高教授首先阐述了当前世界各民族都在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抢救。譬如,今年韩国人抢先一步,申请了“端午祭”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产生了极大震动,也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尴尬。

  高教授表示,“年”是我们民族对丰收的纪念,是我们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标志。春节作为希望的象征,是整顿一年情绪,向美好未来重新出发的最佳时机,应该引发对年和春节的特殊认识。

  “过年是对人类情感记忆的特殊纪念。但‘欲灭其国,先灭其史’,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高教授表示,保卫春节并不是要回到以前的特殊日子,而是要自觉地对民族文化尊严进行维护。

  然而,这场“保卫春节宣言”的报告会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波澜。据到场的河南媒体同行称,报告会会场里只有百十个人。闻讯赶来的某电视台摄影师因为考虑拍摄效果,不得不示意几个学生坐到主讲人身后空荡荡的椅子上去补白清淡的背景。

  与高教授的忧心忡忡形成另外一种对比的是,2005年初,中国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春节即将成为国际性的节日

  如何将春节发展成为超越民族界限的普天同庆的节日,是丁伟和同事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丁伟认为,春节发展成国际性节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春节是具有强烈中国民族色彩的节日,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丰富内涵,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外国人。

  此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习俗,春节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体现的是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它是人性的回归,体现人本思想,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赏。

  传统节日兴盛与否,与民族自信心有关

  还来不及为丁伟的宏图愿景而兴奋,因为目睹了“中国式圣诞夜”的疯狂,眼前的一切似乎更容易使我们倾向于高有鹏的悲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确是日益走向边缘化了。

  诟病最多的就是“年味”少了,其次就是“节日经济论”。例如冯骥才就曾对此发表看法:假日和节日不同,假日是一种公民的福利,没有文化内涵,随便怎么过都行。但节日是有意义的,是有文化内涵的。所以再讲经济,也不能把最应有“中国特色”的春节当成经济的奴隶啊。要从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层面上“过”年,留住文化味。

  还有,“我们的节日,道具太少,符号太抽象”——尽管可能有很多文化内涵,但由于没有道具符号,就渐渐失去了大众的记忆。

  上述看法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并不在这里。比如端午节的“道具”、“符号”难道还不够明显吗?而“年味”,更多也只是围绕“一串鞭炮的宣泄”;至于经济,似乎也不能成为春节式微的理由。

  西南大学历史系卞兆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不愿轻易对此作出评判。但是他认为,这与国民的心态和经济状态有关。

  同时他也谨慎地认为,春节还不至于沦落到需要被保护的地步;不过,春节也不大可能成为国际性的节日,形成全球瞩目的“强势文化节日”。

  卞教授称,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状态应该分为两种:一是被动的保护;极端封闭、完全排外。二是主动保护,也就是前面高教授的观点。

  但是,卞教授认为,高教授大可不必如此悲观,而且对于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在今日的处境,他认为,“这是一个我们必然要承受和经历的过程”。

  “真正的大国,是能够以自己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许纪霖先生的观点。

  保护还是创新,这是个问题

  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建筑已经全盘西化。我们很少可以看到真正有自己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从《无极》开始,电影也已经“国际化”起来了;现在,传统的“过年”、“过节”——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传统习俗和礼仪被国人慢慢淡忘或抛弃,渐渐缺失了它本应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宣泄”的作用。

  “在经历数次的中西文明大碰撞,并无数次选择自我怀疑和放弃之后,我们才猛然发现,一个辛辛苦苦构筑了几千年的信仰、道德、伦理和文化认同几近崩溃,传统价值观已经难以干预我们的文化生活,甚至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退场。”卞教授如是说。“当然,这一切都不可能是常态,它是每个转型国家难以绕过去的必要经历。”

  因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传统的民间文化走向相对边缘,变得容易消散,所以弥足珍贵。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对于很多崇尚自由、轻松和时尚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记忆太多太远,“不切实际”、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欢迎。而当中国的春节文化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时,一定意味很多美好的东西正在逐渐的丧失。

  不过卞教授也表示,春节在他看来没有那么弱势。“看看春节期间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所以“我们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事实上,哪怕在隐然以西方现代文化领袖自居的美国,其国人也不得不承认春节对于中国人特别的文化意义。布什总统在对美国华裔人民进行新年祝福时就说:“农历新年是感恩与欢庆的特别时刻。自古以来,农历新年一直是家人辞旧迎新的时刻。在欢度新春佳节之际,诸位也在发扬继承你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确保你们的家庭价值观、信仰和对传统的珍视世代相传。”

  而韩国江陵市市长在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时也如是说:“如同人有家乡,文化来源于民俗;正如家乡有情,民俗这一多样性的根源,必须受到尊重。”

  韩国在某些方面是个好老师,他们深知“最地区性的才是最全球性的”。但愿,我们不会只有等到经济足够强大的那天,才懂得回头来寻找那些民族自身“最好的东西”,也就是孔子所说,“礼失求诸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