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实到“真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5:14 新民周刊 | |||||||||
在收视率和广告不断将纪录类文教节目挤出各地电视频道黄金档的时候,上海的纪实频道却让纪录片栏目从一个《纪录片编辑室》逐步增加到五个。 撰稿/钱亦蕉(记者) 2002年1月1日,当纪实频道刚刚成立的时候,面对的是怀疑的目光,这样一个纯粹
然而,4年后的今天,来自纪实频道的新消息却是:2005年,他们盈利了。据频道主编应启明介绍,纪实频道每年的经营成本不低于3000万,2002年-2004年,每年的广告收入(主营收入)一直在2000万-2500万之间徘徊,因此频道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5年,纪实频道突破性地实现广告收入4800万元(扣税后为4300多万元),而成本支出约在3700万元左右,可以说第一次实现扭亏为盈。2006年,纪实频道的广告外包由4家公司竞标,估计全年收入至少在7000万以上,纪实频道终于顽强走出困境。 “在没有增加人员和成本的情况下,纪实频道实现盈利,主要是因为几年来的品牌培育,并且不断鼓励制作成本低的自办节目。”应启明说,“实际上,我们的一些自办栏目,比如《往事》、《纪录片编辑室》等,收视率早已超过了从国外买来的《探索》和《传奇》节目。”其实,纪实频道也顺应了“适者生存”的定律。比如,2006年,他们将放弃“短平快”、投入大的栏目《看见》,而改做更精致以演播室为主体的《文化中国》。 或许,在争取口碑的同时,加强了市场意识,也是纪实频道走出困境的一个原因。比如,《档案》栏目先后推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老电影、老上海》和记录20世纪商界风云人物的《百年商海》,其DVD版权被上海音像出版公司以23万多元购得。而15集反映抗战的纪录片《去大后方》在赢得非常好的社会反响之余,还以几万至十余万不等价格向央视和其他地方电视台售出了播出权。纪实频道每年都有很多优秀纪录片参加国际大赛,但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我们的纪录片生产不再单纯地为了得奖而创作,而是通过在国际大赛上获奖来树立品牌,增加纪录片的市场附加值。例如,获得韩国EBS国际纪录片节大奖的《房东蒋先生》就被国外媒体以20万元的价格购得播出版权。”应启明说。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纪实频道品牌培育到一定阶段的时候,2006年,他们却将推出“真实频道”品牌。对此,业界都大惑不解。应启明解释说:“‘纪实’包含两层含义,一个就是纪录片,它不能涵盖所有非虚构类节目,比如《往事》、《文化中国》这样的节目其实都不是纪录片。另一层含义是纪实手法,而现在的纪录片已经不再以‘纪实’作为唯一艺术手法,比如‘情景再现’的广泛运用。所以,两方面都预示‘纪实’已不足以准确描述整个频道内容。这是改名的一个起因,另一个原因是,‘纪实’是节目类型,不是品牌,而我们想做一个Discovery这样的品牌。我们原来的频道就好像没有名字的商店,第一到第十百货店,现在我们要开个有品牌名字的专卖店。”当然,从将来的产业发展看,“真实”频道也有更多优势,比如可以以品牌命名“真实影院”,甚至可以像Discovery一样完成品牌内容的输出。 根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受到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电视观众人数正在逐年下降。而纪实频道的观众构成调查也显示,低收入、高年龄的观众正在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要收视群体。这样的人群,与纪实频道创办之初以高收入知识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愿望明显有偏差,在市场竞争中,真实频道将如何面对呢?2006年SMG节目大调整,把法制节目归入真实频道,大概算是一条利好消息吧。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吸引高收入知识群体,真实频道2006年将引进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并且根据该人群的收视习惯,放在晚间23:00播出。-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