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专题 > 正文

周大地:“十一五”规划的能源发展方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5:22 中国财经报道

  《中国经济大讲堂》1月2日播出节目《周大地:“十一五”规划的能源发展方略》,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特别节目《中国经济大讲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一两年一些地区出现的能源紧张的状况在我们记忆里都非常的深刻。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的煤
炭需求缺口大约是8000万吨左右,电力供应短缺大约达到了2500万千瓦,而原油我们需要进口1.3亿吨才能够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十一五”期间会面对什么样的能源发展形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能源发展战略,2006年,电荒,煤荒和油荒还会不会重新上演呢。今天我们大讲堂请来的嘉宾就将打开这些问号,我们请出今天的主讲嘉宾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先生。

  周大地:“十一五”规划的能源发展方略

  我想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的能源问题,因为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从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资源问题,特别是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大家都感到,要保证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安全,首先要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所以能源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要谈到中国的能源问题,我们还是应该看一看世界的能源发展形势究竟是怎么样的。实际上,全世界能源形势南北两边是有完全不同的能源态势的。从现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来讲,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及少数后发的工业化国家。比如说全世界人口现在大约已经达到65亿,发达国家包括原来的前苏联这些国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人口大约是14亿多一点,但是这14亿人却消费了世界能源总量的65.5%,石油的66%、天然气的75.4%、核能93.8%。也就是全世界能源的三分之二被不到20%的发达国家这些人口所消费,所以从地区上来看,能源消费目前大约是分了三个消费中心。一个是北美,以美国为主、加拿大,北美地区大约消费全实际的能源的30%左右;第二个是欧洲,包括前苏联,俄罗斯现在这些国家,大约也占世界能源消费的30%左右,第三个消费中心就是现在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日本以及印度这些国家,加起来亚太地区消费的世界能源的30%左右。从2004年开始,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已经超过北美,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地区。至于非洲和中南美(洲)能源消费水平就非常低了。

  发达国家人均的能源消费,目前是在4.5吨标准油以上。什么叫标准油呢?就是因为能源又有煤炭、又有石油、又有天然气,各种水电、核电等等。他们之间的计算必须按照热值折合成一种标准量,否则的话很难说一吨煤和一吨油是一样的能源。所以一般在国际上是用标准油的单位。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每一个人可以达到4.5吨标准油以上,而且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能源结构的优质化。从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部门分布来看,由于他们已经实现工业化,服务业也比较发达,所以在他们的能源消费里头,一般工业的能源消费仅占30%左右,交通运输用的能源和在建筑物用的能源大约分别占30%到40%,所以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大约占70%,这个结构是工业化国家已经普遍都达到的一个水平。

  周大地:全世界面临怎样的能源压力?

  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面临的能源问题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占世界人口将近80%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只消费了世界所能提供的能源的三分之一左右。发展中国家大约平均人均消费的能源是不到0.7吨标准油,刚才说到发达国家大约是4.5吨以上,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消费是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不到。特别是像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像非洲的人均能源消费只有不到0.3吨标准油,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如何提供必要的能源供应仍然是各国长期努力的一个目标,也是消除贫困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有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在原来的世界能源这个消费框架下,又增加了新的因素,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的国际机构预测,今后几十年内,世界能源消费的增长的三分之二将出自于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如果保持现在的一个能源消费格局的话,发达国家虽然对能源安全有所顾虑,也碰到了一些能源价格的问题,但是总的能源平衡的架势不会出现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他们现在增长速度比较低。但是加上发展中国家这么高速地增长,对于今后的能源,世界的能源平衡就形成了新的挑战。许多国际机构,包括能源分析、能源研究的机构都认为,今后几十年内,化石能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仍然会是世界能源消费的一个主流能源。它们的比例可能仍然再加起来能够达到60%,70%,甚至更高。虽然世界能源资源还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如果投资不足,能源供给仍然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所以在能源市场和能源价格问题上,现在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同时目前的世界能源安全的框架,可以说并没有为发展中国家做好准备,过去的世界能源的供应,特别是贸易,主要是在能源的一些资源国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像包括中国印度也都开始成为主要的能源进口国之一,在这些新的国际贸易之中,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提供能源安全的保障,这个问题可以说不但对我们,对全世界来讲也是一个新的课题。由于能源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各国经济发展一个命脉性的重大问题,而且这个能源问题牵扯的经济利益非常大,石油、天然气都是世界上投入最高,而且利润也最丰厚的一个产业,所以围绕这个能源问题开展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争夺和斗争,也从来都是十分激烈的。在今后的能源发展态势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世界能源增长的主流的这个态势下,也会对围绕能源展开的这些地缘经济、地缘政治问题,引进非常大的影响。

  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呢,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的进展可能对全球的能源发展逐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今后几十年内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可能面临着一种要有一定的上限的问题,就是并不是说你有多少化石原料你就要用这些,而是全世界有可能对到底可以用多少化石原料,可以排放多少温室气体有总量限制。而所谓的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基本上是由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如果要减少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对能源的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都有重大影响,这个总量限制目前来看还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带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如果气候变化逐渐被事实证明的确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的话,可能就不仅仅是发达国家必须采取行动,各国特别是我们像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增长非常快的,以后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国家,不管你有多少人口,你可能在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总量方面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是目前世界能源发展的主要态势。

  周大地:靠煤炭能否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

  刚才我说过在世界能源发展长期的挑战过程之中,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它面临的能源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挑战。所以我想谈谈现在中国,现在在中国的能源里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们中国的煤炭大约要占到所有消费的能源里头的70%左右,如果中国的煤炭生产出现问题的话,中国的能源就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紧缺和挑战。但是我们的煤炭能不能像目前这种方式继续往下发展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实际上煤炭不仅仅是一个资源问题,煤炭能用什么方式采出来也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尽管我们现在有这么多部门,特别是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煤炭安全生产局,成立了一个正部级的单位来抓安全生产,而且可以说对于煤炭安全出现问题的惩戒手段可以说已经比较严厉了,从行政性的处罚到经济性的处罚,甚至到刑法上的追究,可以说对很多现在煤矿工作的人员已经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还是不断地出现矿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有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管理问题,由于我们煤炭的安全管理不够严厉,执行得不够好,所以不断出现矿难。我认为的确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管理究竟建立在什么样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基础上?为什么在这么抓管理的过程之中,仍然不断出现大大小小的矿难?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现在的煤炭工业实际上是一种超规模、超负荷,只好利用很多高危资源开采煤炭,这么一个总体态势情况下产生的一个现象。

  当然这仅仅说的安全问题,实际上煤炭生产对水资源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陕西有的专家估计,每采一吨煤对水资源破坏达到2.48吨。山西本来就是个缺水的地方,山西现在大约生产5亿吨煤左右,一年水资源破坏就十几亿吨。我们一方面在山西要从万家寨去引水,有人算过一亿吨水的成本都要四元钱以上,一方面在是煤炭开采过程中,对水资源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现在煤炭的主要资源,以后煤炭增产的地方,主要还是靠所谓“三西”地方,山西、陕西、内蒙西部,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产煤基地,产量要达到十亿吨以上。这个地方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方,现在的确煤炭采过的地方,水资源一般都是受到比较大地破坏。很多矿区采过以后,连地面的小河都没有了,因为它把地下各种隔水层都打穿了,另一方面土地塌陷问题也是煤炭生产的一个重大的障碍。大约采几千吨煤,地面就会有一亩地有可能现在塌陷,有可能几年以后塌陷,而且这个塌陷并不是说塌完了一下就稳定了,有可能几十年都不是一个稳定的地面。对于土地的价值怎么去计算?我们现在没有把它真正算到我们煤炭生产成本里头去。所以我感到,我们现在的能源如果在基于煤炭这么一个基础上,还要大量的用浪费的方式进行煤炭能源消费的话,我们面对的挑战就是非常重大的。

  周大地:中国如何实行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

  中央实际上在“十一五”时期建议里只有两个定量目标,一个是2010年比2000年人均GDP要翻一番,第二个就提到了资源利用效率要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可以说中央的建议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现在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各地在制定各地的“十一五”规划过程之中,都在认真地考虑如何去贯彻执行中央的决议。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一条在能源方面,就是要怎么把我们的单位GDP的能耗把它降下来。实际上如何实现今后五年,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掉20%,可以说还是在一个大家都在认真探讨的过程之中,可以说现在这个问题并没有说已经解决了,好像你已经有了很好的药方,拿来一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也是艰巨的任务。因为2010年的时候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2005年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如果要五年降20%,要比较起来的话平均每年下降的速度要达到将近4.4%。

  实际上来讲,要想搞节能,必须从社会的消费行为、社会的消费模式,我们经济发展的模式、我们的经济发展的结构,我们的各种产业内部的规模、效率、技术,我们投资所带来的新增的各种生产能力、它的能源效率以及我们新建立的这些能源设施、它的能源效率,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把这个单位GDP能耗降下来。必须从投资源头抓起,从消费源头抓起,其中这个产业结构调整非常重要,因为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产业产生单位GDP所消耗能源是大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些高耗能的产业,像一些高耗能原材料,它产生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可能是比其他的低能耗产业要高好几倍,所以如果产业结构里头大量地都是用这种高能耗原材料这些产业,整个GDP能耗不但降不下来,可能还能上升。这几年我们单位GDP能耗不但没有降还要上升,和我们的工业过程之中高能耗产业投入过多直接相关。

  周大地:用市场经济手段建设节约型社会

  所以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这个节能搞下去的话,我觉得我们必须采取很多强有力的措施,一方面要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杠杆,价格,税收,来促进节能。这几年的能源价格已经上升,已经对有的企业有了影响。正是因为我们很多企业长期是建立在一个低价能源的经营理念下经营环境下,他们对于接受比较合理的比较高的能源价格是不适应的,如果我们还是要去鼓励这些企业长期使用比较低价的能源资源环境价格的话,我们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做不到的。实际上我们很多产品的价格已经国际化了,但是我们能源价格的调整仍然是十分落后的,所以在能源定价机制里头,要必须考虑节能因素,这里头我想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国家的燃油税问题。西方国家也长期考虑他的能源安全和能源短缺问题,很多国家对于石油消费都采取征税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抑制,欧洲、日本的石油,像汽油的零售价格比中国能够高三到五倍。这里头主要是靠税收,在价格里税收可能占75%左右。我们现在燃油税已经酝酿多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实行。现在看来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要引进一个有足够的市场刺激的能源价格体系来刺激节能。所以我觉得我们从认识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节能推动起来,是要做非常多的工作。同时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刺激作用以外,我们要在管理方面,全社会的能源需求体系,各部部委已经公开要求对各地GDP单位能耗情况,工业能耗情况、工业电耗情况要进行公布,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实际上来讲社会各部门各界都有要自己的节能目标,节能这个问题不是少数几个节能工作部门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同时,我们还要用像标准、标识这些市场准入的手段,和市场淘汰的手段来促进节能。当然中国的能源问题除了节约方面以外,我们在消费方式的引导,在消费的文化、消费的观念,除了个人消费以外,社会消费的习惯,而且社会

  消费引导的这个方向方面,我们要做大量的工作。

  主持人:“十一五”规划建议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数量目标,一个就是到2010年国内人均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值翻一番,再有一个就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像这样把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能源降耗指标并提,这在以往历次五年计划中从来没有过的。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能源市场,面对国内不断增大的能源需求,正像周先生刚才说的,中国的能源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完——

  制片人:姜诗明

  主 编:赵 悦

  编 导:谢崑

  《中国经济大讲堂》播出时间:

  1月2日——1月6日22:05(首播)

  1月2日——1月6日15:50(重播)

  相关专题: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