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2005中国脚步:改革者的名字将被人记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09:45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北京报道

  对于把战略目标锁定在21世纪中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来讲,要把伟大的责任、伟大的希望传递给下一代人

  新年到来之前,一些驻华使领馆和海外新闻机构把请柬寄到了国内一些主流媒体老总
的办公室里,请吃饭请喝茶请考察的都有,多少有些想通过交流测探中国将走向何方的意思。年底公布的经济普查结果,把中国经济的国际排名提升了一位,让一些西方国家的驻华人士再次“看不懂”中国的变化了。

  实际上,按照权威的说法,从2006年起,随着“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中国会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台阶。2005成了“十五”计划的煞尾之年,也有着很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更重要的在涉及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方面具有明显特点。

  中国人走得更快更远了

  在浦东的上海造船厂制造车间,老厂房被拆除后已是一片废墟,但是,在吴淞口,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正在建设。网络上正流传着在这里新建的中国最现代化船只的图片。而上海本身已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除了世界最高楼重新动工、东方大港洋山港建成等引人注目的项目外,更重要的是,上海要把几年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目前的超过5000美元提升到7500美元。这是中国现阶段按省划分的最高平均值。这一年里,和姚明与章子怡一样,上海频频成了国际报章的“封面人物”。不少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迁入了这座高楼林立的城市,街头随眼可见英文、日文的标牌和环球各地的餐食供应。上海的

竞争力甚至使已经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新加坡感到有些压力。

  不光是上海了,到处都能见到你追我赶的场面。有人分析,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甚至在超越它们所在地省会。从全球范围观察,中国在2005年迈出的步子的确很大,以至有专家这样告诉公众,“2005年

中国经济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一个年份。”如果用数据来说话,中国社科院的预测是,这一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到9.4%;农业增长5%,是10年来第二个农民收入高增长年。这一年里,中国人走得更快更远了。12月,中国第一次组织政府代表团考察南极中山站,而月球探测的计划亦详细公布,刚出台的国家中长科技发展规划则瞄准了15年后的高新技术。

  海外对中国的发展极为关注,关注得有些敏感。一年里面,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参加了不少国际学术会议,无论主题是什么,大家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 12月20日晚,这位前中国驻法大使在外交学院论坛上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初,他到布鲁塞尔开会,约见一名外国高官,对方不愿接受邀请,理由是“不知道贵国政府三个月后还会不会存在呢!”2005年,他在法国参加巴黎行政学院校友会时,研讨的题目竟然是“中国会统治世界吗?”对此,吴建民不得不花费很大力气去解释为什么中国崛起不会威胁世界。

  实际上,2005年的中国并非无虑,一方面,大批的跨国公司被吸引到中国,另一方面,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仅10%符合跨国公司人才要求。

  胡锦涛:“要有信心,日子会好起来的”

  在这个穿梭繁忙的一年里,不光有“神六”上天,还有“超女”下凡。国家通讯社称超女现象为“平民偶像唱出普通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加上博客以及“非专家式”解读”《红楼梦》的新一波“红学热”,有人说,这一系列文化现象,激起了2005文化领域的“平民化”的浪花。就是在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中,洪战辉也好,李学生也好,大多是来自基层的默默无闻“小人物”。

  在这一年里,北京市郊延庆县的另一些小人物——5000多户低保山区乡民,还不能坐在自己家里通过电视观看宇航员飞天超女歌唱,因为他们买不起电视机。12月23日,1100多台由市政府捐赠的电视机分发到他们手中,以让他们可以在新年前看到电视节目。北京,中国的首都,过去五年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1%,几天前已骄傲地宣布,全市人均GDP2005年可突破5000美元,平均每10户家庭就拥有三辆私家车。

  一方面是经济如列车飞奔,另一方面,一些老百姓最苦恼的话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打官司难……国家总体实力增强了,但人均GDP仍处于世界排名100位之后,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贫富差距的拉大正在引起各方的注意。

  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脚步,抵达了高寒缺氧、也是GDP排名后列的青海省,他关心村民能不能饮上水。而年初的时候,他去贵州,在一个窗户没有安装玻璃的贫困农户家中,他建议主人先找块塑料布封上,让屋里可以暖和些。在青海,胡锦涛对农户说:“要有信心,日子会好起来的。”

  除效率外,如今的中国确实在考虑公平。中国的未来有两个隐忧,一是发展,如果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不能解决,消费的口子就打不开,人们就不敢花钱,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就有一驾无力。二是稳定,在2005年,“群体性事件”多次出现在党内文件和公开报道中。公安部长周永康说,如果久拖不决,可能酿成大祸。

  “和谐社会”这个初现于十六大、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完整提出的政治概念,在2005年特别的打动人心。这四个字已被醒目地粉刷在许多公共场合的墙壁上。

  2005年2月19日,200多名省部级干部汇集中央党校,开始为期一周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这样的研讨班重在统一高级干部的思想。胡锦涛在开班仪式上讲话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被认为是对和谐社会内容的首次全面概括。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