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欲加大对中国青年的宣传力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2:09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 (特约记者 郭葭) 2004年,日本主要媒体的8位总编辑来到清华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学生进行座谈。日方把这个活动作为一次公关的机会。8位总编辑一边倒地声讨中国当前过于高涨的民族情绪。在听完学生们的提问之后,这8位总编辑的脸色都很难看,“因为几乎所有的提问,都是与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有关的”。陪同访问的一位日本外交官说,尽管8位总编辑在造访之前,对于中国年轻人的反日情绪有所估计,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学生们如此地“冷静”。
2005年岁末,曾经采访此事的一位日本驻华记者在回忆起来的时候说,“冷静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于日本的对华宣传来说,情绪是可以平息或者煽动的,但是冷静意味着中国年轻人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对日观念。当时有一个感觉,日本需要更多地向中国派出这样的代表团。”他说,这不但是对中国年轻人的公关,而且也要让日本政要知道,中日关系并非他们所理解的那样稳定。 年底是各个国家媒体盘点一年大事,展望未来的时候。而日本不少媒体驻华的记者在盘点这一年中日关系的发展时,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两国政治关系因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因素造成的损害。 仿佛是为了印证他们的判断,日本内阁府12月24日发表了每年一度的“有关外交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对中国怀有亲切感的人比去年又下降了5.2个百分点,降至32.4%,再创历史新低。有近七成的被调查者认为中日关系不好。而在这个调查之前,另一个调查则显示,有97.9%的中国青年难以接受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日中21世纪基金 如此对立的情绪,使得日本政府考虑在2006年中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渐从舆论上影响和软化两国民众,采取公共外交政策,影响、吸引和改善中国国内舆论,尤其是青年舆论中的对日情绪。日本政府12月20日宣布,计划在2006年2月设立“日中21世纪基金”,用于邀请中国高中生到日本进行中长期留学。 根据这个计划,从2006年9月起,日本将每年邀请100名到200名中国高中生到日本进行为期2到3个月的中期留学,同时邀请50名左右的高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长期留学。被邀请的学生将入住愿意接待他们的日本家庭,并与普通的日本高中生一起学习。 据记者了解,“日中21世纪基金”将在日本国际基金会出资80亿日元的基础上,由日本政府从2005年度财政预算案中追加拨款20亿日元,从而合计达到100亿日元的规模。除了此项基金,日本政府还将投入5亿日元,作为日中交流事业费,以不定期地邀请中国高中生到日本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短期交流学习。 “日中21世纪基金”的计划,让人们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日青年大交流。1984年9月至10月,3000名日本青年应胡耀邦总书记的邀请来华访问,在日本民间友好人士的努力下,第二年,500名中国青年乘坐“中日友好之船”应邀回访日本。对于那次访问,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回忆说:“当时我以为听错了,以为是300人,结果是3000人,真是大吃一惊,这真不愧为中国宏大的气魄。” 在壮行会上,时任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呼吁,日本青年要以双倍的力量紧握中国青年的手,以双倍的声音同中国青年同声高唱。 年轻人是主要公关对象 年轻人是日本对华公共外交的主要对象。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占留日外国学生总数的60%以上,中国学生已经成为日本各大研究生院的主要生源;而中国也一直是日本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据日本使馆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超过1.3万名日本学生在华留学。 除了直接邀请中国年轻人到日本外,日本政府还希望通过宣传来改善日本的形象。 日本媒体21日报道,为了使中国青年对日本产生好感,日本外务省决定在2006年度预算案中,增加对华宣传费用11.6亿日元,使对华宣传总预算达到31.1亿日元。新增款项将主要用于在中国各大电台、电视台播放日本的流行歌曲和日产动画片。 日本外务省在解释这一投资时说,他们希望这样的柔性宣传可以减少中国青年对日本的不信任感,进而增进中国青少年对日本的认识。此外,日本政府还打算明年起在中国国内设立20处左右的日本信息角,介绍日本文化、出借日本图书,而且还将展示日本引以为傲的网络技术。 一直以来日本在文化产品的输出和文化宣传投资上都在亚洲地区位居前茅。这些文化产品主要通过日本大型企业、文化机构或者是广告公司向目标国输出。近年来网络也成为了文化产品输出的一个重要渠道。尤其是流行文化,包括歌曲、动漫、flash和许多网络资源在亚洲地区的走俏,从另一个层面上推动了日本文化形象的提升。 但是政治始终是日本公共外交无法绕过去的症结。日本媒体对2006年日本对华公共外交的成果持观望态度。不少媒体表示,尽管2006年是日本政府早早定下的“日中观光交流年”,但是到底在两国民众的舆论能够改善多少,恐怕就不是公共外交所能简单解决的。外交的核心是政策,而不是包装。如果没有一个改善的诚意和实际行动,单靠包装是不行的。 相关报道:日式公关为中国指点迷津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