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高校济贫之道,损不足补不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9:37 信息时报 | |||||||||
李斌 古语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贫困大学生困惑:我的奖学金,凭啥要捐出”(《工人日报》1月12日)的新闻,对此作了些微修改,变成了“人之道,损不足补不足”。事件中,孙同学的捐款抉择是否自愿不重要,重要的是环境使她不得不为之,对一个贫困生来说,4000元不啻一个天文数字,在没有外界压力的作用下,没有做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学校对这种大额奖学金通过得奖者的捐献进行再分配,在有限的资源下让更多的贫困生受益,似乎是合理调剂的公平手段。但骨子里的逻辑混乱荒谬却不值一驳:奖学金的本意是激励学子,如今变成“打土豪分奖金”,那还是奖学金吗?还能起到鼓励拼搏进取的作用吗?恐怕叫救济金更合适。如果学校认为大额奖学金名额少,一人独得不合理,那也是自身的奖学金评定机制有问题,学校应该改革各等级的奖学金额度、得奖名额的设定,而不是搞“大锅饭一锅臭”。 而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担负起照顾其他更贫困学生的责任,这种做法更是明显背离了公平的原则,不仅有卸责渎职之嫌,跟抢劫也没什么两样。这个学校针对弱者下手,而且稳、准、狠,让学生哑巴吃黄连。这种做法已经颠覆了黎叔的经典判定:打劫太没技术含量了。既然如此强调公平,作为公认的高薪阶层,校方领导和老师们何不从自己的腰包里拿出若干收入,补贴一下贫困学生,也体现学校关怀的应有之意。 从上海东华大学规定“凡贫困生买手机、MP3、电脑者不能享受国家高额奖学金”,到兰州某高校规定“拖欠学费的学生停课外出打工还钱”,甘肃联合大学规定“凡欠学费500元以上的学生,不得参加期末考试,不能享受贫困补助,成绩再好也得不到奖学金、不能入党”(新华社1月11日电),再到上述高校以捐献、公平的名义截留贫困学生的奖学金。可见随着高校扩招学费激增,贫困学生的比例也逐步增加,而学校的济贫方略却日渐僵化,对贫困生增加的经营成本愈显不耐烦,甚至打着公平的旗号行歧视之实。我们有必要提醒这些高校,在努力经营教育产业的同时,是否也该扪心自问——当贫穷成为一个大学生遭受歧视和羞辱的理由时,会不会在他(她)的心灵里也种下了一颗制造罪恶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