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6年北京两会专题 > 正文

北京十一五规划中心城区产业将向三个新城转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2:34 新京报

  关键词 重点新城

  北京市规划显示,顺义通州亦庄三座新城均将有三甲医院

  本报讯(记者魏铭言)围绕首都机场扩建发展临空经济,八通线向朝阳以东发展通州,从中心城区通往亦庄的轻轨线和京津城际铁路亦庄站已进入前期备建阶段。在北京市“
十一五”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顺义、通州、亦庄成为北京承接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转移的重点建设新城。

  北京市规划委认为,这种转移,首先是依托轨道交通建设,连接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的互动发展,并吸引人才落户新城。

  目前北京中心城区道路密度约为2公里/平方公里,交通凸显拥挤。北京市规划,新城道路密度将控制在6公里/平方公里,公共交通比例占到60%以上。市规划委介绍,如果达到这个目标,出行快捷便将是吸引人口到新城的一个重要举措。市规划委预计,未来几年,三个重点新城将成为北京人口的重要增长区。

  按照北京市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心城区将向新城疏解的主要城市职能包括: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型商业、医疗康体设施、仓储物流设施,高新产业服务以及部分行政办公区。

  北京市规划委有关人员曾表示,“十一五”期间,三重点新城建设要严格划定控制区域,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用地投放和开发,配置优质、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宜居新城;严格限制土地盲目审批用于

房地产开发。

  根据规划,每一个新城至少有一所三甲

医院,至少有一所相当知名的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至少有一个一定规模的中、小型购物中心。

  规划解读1

  「顺义」重点围绕临空经济区建设

  

北京十一五规划中心城区产业将向三个新城转移

  核心表述

  建设成为连接国际国内的枢纽空港,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重点围绕临空经济区建设,积极发展临空产业、高新技术业和现代制造业。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采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优化完善中心区和空港区的功能布局,加强分区及组团间的功能配置,引导形成“两轴、三区、多组团”的空间发展布局。

  河东新区为新城发展备用地,是城市远期发展的预留空间。

  重点围绕新城中心区和空港区建设,使顺义新城马坡组团及各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重点围绕轨道交通、公交枢纽等各项基础设施与综合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奥运会水上项目成功举办,初步形成“滨水、生态、国际、活力、宜居”的特色新城。

  搞好首都机场扩建工程和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加快推进空港工业区、空港物流基地等功能区建设;加快实施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现代汽车三期扩建、首钢冷轧薄板等重点项目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生态建设,重点搞好潮白河综合整治、温榆河生态走廊建设。

  「亦庄」凉水河南部将规划设计

  

北京十一五规划中心城区产业将向三个新城转移

  核心表述

  沿京津交通复合走廊,完善核心区、河西区等功能区配套建设,搞好路东区(京津塘高速路东部新区)的综合开发和路南区(凉水河南部新区)的规划设计。新城永乐组团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空间。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成为以新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为依托的综合产业新城,辐射带动京津城镇走廊产业发展的区域产业中心。

  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跨越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及凉水河向南方向发展,突出轴向发展和双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

  加快产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建设,初步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面向京津区域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加强区域交通、市政、公共服务、住宅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由开发区向综合产业新城的转变。

  强化中芯国际、奔驰汽车、京东方等优势企业带动作用,启动路东新区开发和河西区配套建设;以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外交通通道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通州」新城将向东向南拓展

  

北京十一五规划中心城区产业将向三个新城转移

  核心表述

  建设成为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服务新城,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服务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达,承接商务、会展、行政及城区人口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和综合服务中心。在现有基础上,注重向东、南方向拓展。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在通州新城范围内,构建“一河两翼,南拓东进,组团发展”的空间结构。一河两翼:运河西岸改造提升旧城,运河东岸聚集城市新增功能。南打东进:南部以通州外环路、京塘公路为界,东部以六环路为界,向外拓展,与亦庄新城、国际空港联动,形成新的发展空间。组团发展:以六环路、京哈高速路、通州外环路及京塘公路为分界线,在空间上形成六大功能组团。

  以新北京东部及运河两岸城市中心地区建设为契机,着重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区局调整;突出运河文化底蕴,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优势,建成新城示范区,初步构建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的基础格局。

  搞好新北京东站枢纽区公共中心和大型主题娱乐设施规划建设。

  “城里有的通州新城都会有”

  通州区委书记表示,新城建设需要承接历史也要改变历史就通州新城建设问题,北京市人大代表、通州区委书记梁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新京报:通州将成为怎样的一个新城?

  梁伟:通州新城的目标是作为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和滨水移居新城。

  他作为区域服务中心,不仅仅是服务于北京而且也是为环渤海地区服务的。

  新京报:你认为通州新城发展最困难的地方是哪些方面?

  梁伟:通州发展的最大困难是它的新城建设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

  它需要承接历史也要改变历史。在通州原有的陈迹上建设新城比在一张白纸上建要难得多,考虑的问题也多得多。

  新京报:通州2006年有哪些项目和规划?

  梁伟:通州新城建设着重在三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和立交桥等。二是产业服务业,比如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等。第三个是公共服务业。以后,城里有的通州新城都会有。

  新京报:现在行政办公区还是通州的一个目标吗?

  梁伟:通州的规划里是预留了行政办公区的位置的,但是行政办公区哪些单位来办公并不是通州区可以说了算的。

  本报记者张寒

  北京2010年建成创新型城市

  关键词创新城市

  王岐山表示,要强化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带动作用

  本报讯(记者廖卫华)“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昨日上午,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向北京“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描述北京未来5年创新战略和创新城市的建设。

  重点领域力争有技术突破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

  王岐山在作报告时强调,要强化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带动作用。制定实施《中关村科技园区总体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实现园区自主创新的重大跨越。

  北京将着力做好四件事

  按照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创新城市的建设方面,北京将着力做好四件事情:打造中关村创新高地;实施重大创新攻关;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开发首都人才资源。

  针对这四个方面,王岐山在报告中提出,建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户中关村。加快园区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园区创新环境。

  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王岐山指出,要支持企业建立专业性的公共技术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创新政府科技投入体制,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工程。

  完善和落实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支持自主创新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着力推进产权改革和股权激励试点;加强各类专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统一的技术交易、企业融资、信息交流平台。

  规划解读2

  首都创新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

  核心表述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实施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首都创新战略。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建设全国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基本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创新体系。

  吴守伦(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要建设成创新型城市,中关村园区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海淀才能担任创新城市的龙头,海淀区文化、科技、教育集聚的能力激发出来的创新意识最终能够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同时中央驻海淀区的单位还有很大的力量没有激发出来。要让这些单位的优势为中关村的建设服务,让这些单位把重大成果投入进来,做到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创新。

  北京市应该继续给海淀区特殊政策,中关村科技园的体制能够解放生产力但是仍然有不太顺的地方。

  比如科技园内部的协调和市里的分工协调有时候还不能理顺,园区内的一些条例还没有很好的实现。另外我认为,不能把海淀园龙头老大的地位与那些小兄弟们平均用力,要加大力气投入,加强带头作用。

  本报记者张寒

  相关专题:2006年北京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