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6年北京两会专题 > 正文

北京海淀公共委:政事分开探路半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1:04 新京报

  

北京海淀公共委:政事分开探路半年
2005年8月31日,海淀科技大厦,一名工作人员走进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办公室。本报记者王申摄

  ■关注焦点

  1月18日,距海淀公共委挂牌成立整整半年。这家新机构的成立,是北京市深化行政
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政事分开,也是北京《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与以往人员庞杂、利益共生的局面相比,公共委成立后,整合了分散的公共资源,同时,也有更多的精力去做以往无暇顾及的具体事务。

  公共委常务副主任于小千说,以前行政管理部门都是并行排列,公共委的成立就相当于在这些平行线中横拉了一杠。尽管改革有难度,但在这条穿越众多平行线的横杠上能做多大文章,显而易见。

  一张窄小的木质办公桌,被挤在四周高码的纸箱中间。桂小海趴在桌前,敲击着电脑键盘。

  “这可能是楼里最寒碜的办公室了。”桂小海笑道。

  去年夏天,桂小海从甘家口附近的海淀卫生局搬到海淀科技大厦801房间,任海淀公共服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于是临时办公地点,公共委26名工作人员零散分布在三个楼层里办公。

  1月18日,距海淀公共委成立整整半年。至今,这对公众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它的成立却是北京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值得关注,拭目以待。”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说。

  “一切都还刚刚开始。”

  桂小海指着简陋的办公室,一语双关。

  一把火烧出新机构

  “以海淀公共委的成立为标志,海淀区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在去年7月18日海淀公共委挂牌当天,北京市委副书记杜德印说,这一改革试点,也是全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部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挂牌一个月后,海淀区的医院、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共29家公共服务事业单位从卫生局和文化委两个政府部门中脱离出来,全部划转到公共委名下。

  出任公共委常务副主任的,是海淀区卫生局原局长于小千。

  2005年8月8日,于小千仍在海淀区卫生局内办公。他笑着对记者表示,自己很快就会脱离“余局”,完全变成“余主任”。

  这一变动的背后是去年5月,海淀和怀柔两区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获得北京市委的批准。改革方案称,海淀的重点是推行事业单位改革。

  “我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使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有时间抓经济调节和监督,而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制约就是政事不分,管办不分。”

  在海淀公共委成立大会上,杜德印脱稿发言。

  “触动海淀跨出这关键一步的,是2002年那场震惊全国的蓝极速网吧特大火灾。”海淀区长周良洛坦承,这场大火不仅引起各方对文化市场监管的反省,更暴露出整个行政管理体制“都管、都不管”的漏洞。

  “多家婆婆的指手画脚,反而形成监管的真空,酿成惨剧的发生,这促使作为惨剧发生地的海淀区下决心,要从机构撤并出发,探索建立管理、执法、监督三者相互协调的行政管理体系。”他说。

  时隔半年,1月13日,于小千对本报说,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分离的改革最早就是从海淀区尝试开展的,最后经验推广到全国。“这次改革同样意义非凡,一两年之后如果改革成功,对北京乃至全国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影响是巨大的。”于说。

  2005年11月22日,国务院副秘书长李适时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委派,对海淀公共委的运行进行了专题调研,他对改革表示赞赏,并给海淀区政府鼓劲:“改革可以大胆深入地继续下去。”

  首“刀”海淀卫生局

  上任后,来自海淀区卫生局的于小千首先将改革切向了海淀区卫生局。

  于小千说,海淀区卫生局机关编制57名,下属事业编制达到4232名。全局12个科室中有一半的人手都用来管理下属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

  人员庞杂之外,更大的掣肘是,这些部门与下属事业单位之间形成了利益共生关系,政府一边当裁判一边踢球。

  “一边管事,一边办事,怎么能保证它公正地履行监管职责?”北京市委副书记杜德印说,以事业单位为突破口,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部门与自己办理的“小钱柜”的事业单位相剥离,才是这场改革的初衷和落脚点。

  于小千介绍,在海淀第一批划转公共委的29个事业单位中,原卫生局下属的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等共26个。卫生局机关内设的12个科室被“砍掉”一半,调整为6个。

  按改革方案,与卫生局的剥离分人事和财产两个方面。于介绍说,现在人事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但财产剥离还迟迟没有展开。

  “按照方案,划归来的相关部门的房产、公务车、办公用品等财物应该也属于公共委,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过多的精力去解决,放到下一个阶段吧。”于小千说。

  为了加大支持公共委的改革力度,海淀区政府向所属行政管理部门下发了三项既是改革目标又是紧箍咒的文件,耐人寻味:政府职能部门不再操办公共服务类型的事业,而是尽力于社会管理;解决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分割的问题;解决事业单位人财物的管理,建立新型管理体制。

  “有精力干具体事了”

  陶振环是从卫生局调到公共委的14人之一,她此前的身份是卫生局党办主任,现在是公共委党务工作部负责人。

  记者约访陶振环时,她正要去卫生局参加一个会议。

  “现在很多工作还是需要和卫生局联手。”陶振环给记者举例,比如市卫生局部署对全市医院进行医疗价格执法大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公共委限于划拨过来的22家区属医院的管理,而区卫生局负责所有设立在海淀区的医院的行业管理。这项检查需要两家配合完成。

  陶表示,过去在卫生局党办有6个人,而现在公共委要管的事业单位更多了,可人员只有3人。“这要求我们必须放开一部分权力,让下面的事业单位自主管理。”

  “公共委光管理众多医院都让我们心力交瘁,后面还有人才服务中心、职业介绍所等一系列事业单位要陆续纳入公共委。面对这么多单位,而且还是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我们应该怎样管理?但以前那种管家式的从头包到脚的管理肯定不行了。”陶说。

  “下放更多的权力给下属事业单位,让他们更好地自主发展,以免受到政府行政的干扰。”于小千介绍说,公共委对于所属事业单位,今后只进行法定代表人的考核任免及财政拨款,其他人员由单位自主聘任。

  1月12日,公共委党办另一名负责人王青松刚刚“三下乡”回来。“管办分离后,公共委有精力腾出时间做一些具体事情了。”王说。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三下乡的队伍整合了卫生和文化两个部门一同前往。“以前农村对三下乡活动又盼又怕,人一拨一拨地来,光接待都烦了。”王说,公共委成立后,可以整合资源一起走,节约了很大的成本。

  “现在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了。”王说,以前的管理死角现在都可以有精力去管了。他打了个比方,以前区文化局里有唱快板的人,拿着工资却无所事事,而局里没有精力去引导和管理他们。现在公共委员工作层面就是具体到这批人,要专门组织这些人进社区给送文化。

  公共委成立半年,做的最值得关注的大事还是海淀上地医院(惠民医院)的建立,这也是北京首家打出“平价”牌子的医院(详见昨日本报报道)。

  于小千的思路是,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剖析平价医院的运行模式,最终总结今后

医疗改革的思路,从而在全区推广,彻底解决贫困市民和外来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平价医院的改革思路近日得到了

卫生部高层的认可。1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向媒体表示,如果平价医院机制运行成功,公立医院也都必须照此运行。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已喊了很久,但北京至今没有一个医院愿意尝试改革。症结就是卫生局要管的事情太多了,很难抽出精力来规划和操作。”于小千说。

  于小千透露,海淀区公共委已经草拟了针对“平民医疗、政府补贴”的具体政策,目前已提交区人大审议。

  与此同时,在海淀区政府2006年的公共卫生规划中,另两家惠民医院已初显雏形。

  横杠上的文章

  值得关注的是,海淀公共委26人的编制中,所有到位人员都来自首批划拨的两个政府职能部门———卫生局和文化局。

  而按照公共委的改革规划,今后海淀区政府所有行政职能部门都要政、事剥离,更多的部门将归属公共委来管理。昨日,海淀区副区长、公共委主任赵建忠向本报透露,今年3月,第二批人事、民政、劳动三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即将划拨公共委。

  “以前设计方案的时候就有一个最大的担心,现在的人都是从部门上来的,但他们要做的事已经突破部门管理了。比如原来卫生局的人管的就是医院,现在他们面对的是更加宏观的全区各个行业。”于小千说。

  为此,公共委联系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中央编办、市编办等政府人士对员工进行培训。

  “就是想让员工多了解一些东西,把思路打开。”

  在公共委中,于小千最为看重的是规划发展科和绩效考核科。

  于介绍说,规划发展科的工作有两方面:一是协助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如卫生局,制定政府如何购买公共产品。二是让内部事业单位开发更多公共服务的项目,并制定这些项目的标准。

  “真正给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规划的不是公共委,是行业部门,公共委是生产部门。行业部门代表政府方发标,来竞争采购的是公共委及其下属事业单位和社会上民营的或其他政府办的单位。”于一再强调。

  对于绩效考核科,公共委还特意聘请了一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MBA毕业的人士,专门设计了一整套绩效考核数字办法。

  据于介绍,公共委的绩效考核有两大指标,一是服务对象,就是民意。由社区居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成咨询机构,反映社会对公共服务产品的意见和反映,另一个是根据行业规范制定的指标。

  相应的,公共委的改革方案中,薪酬体制抛弃了以前传统工资条的模式,采用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三合一,以绩效工资为重。

  “这跟以前的事业单位很不一样,目的就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于小千说。

  于小千介绍说,公共委经过统筹组织加强对公共事业资源的整合,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代表,与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主体建立契约式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由部门内配置向全社会配置转变。

  “这样说你就理解了。”于小千用手比画着说,以前行政管理部门都是并行排列,公共委的成立就相当于在这些平行线中横拉了一杠。

  “改革肯定是有难度的,但在这条穿越众多平行线的横杠上能做多大文章,显而易见。”于说。

  采写/本报记者廖卫华高明

  相关专题:2006年北京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