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学术界浮躁风气何时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4:58 观察与思考

  教育界、学术界人士本来就承担着扭转社会风气的责任,这个责任在社会的分工中,应该由教育界、学术界独立地完成。

  -朱宗震

  有一位杂志编辑告诉我,目前的学术刊物,没有几家是可读的。有一次我了解到某
学报上有一篇文章,与我的研究相关。几经周折,找到这一期的学报,拿来一看,题目很好,但内容空洞无物,确实不值一读。有一位名家,写文章像爆米花一样高产,居然有那么多的杂志愿意刊登他的作品。最近,我拜读某名家“十年磨一剑”的学术专著,序言中是大言云云,可是,细读全书,发现竟然连多处重复的内容都懒得删除,逻辑混乱之处,更懒得去理顺了。有一位学科领袖,至今写文章还是大字报式的三段式逻辑,根本就不是在做学问,还以学术、议政双肩挑自鸣得意。

  香港有人断言,内地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人,我们的经济学家竟无言以对。某经济学院院长也认为,目前大学放羊式的教育,很难培养出经济学人才。可是,我们的记者却还在询问刘国光先生与吴敬琏先生,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学术管理当局追求的是短平快的成果,项目设计和课题计划也不鼓励长期的研究工作,甚至连阶段性课题研究的设计都很难通过。由于缺乏经费支持、结项期限短促,我自己的研究项目,也不得不放松质量要求。整个学术界都在追求短平快的效益,甚至直接就是为了先把钱挣到再说。

  有一位朋友从美国回国探亲,他觉得,许多人收入很好,有很好的项目在手,但仍然心浮气燥,对生活不满意、不踏实,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满足于应付眼前事务,事业精神和创新的欲望很淡薄。他认为,同样是一个中国人,到了美国,他就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能吃几碗干饭,都能尽心尽职地工作和奋斗。我们的学术体制,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们成天想着获得诺贝尔奖,其实得不得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应该好好反省:我们现在有没有创新精神?我们对鼓励创新精神采取了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如果措施到位了,获得诺贝尔奖就是自然的事,而且,应该超越诺贝尔奖的境界。因为诺奖的项目是有限的,而中国社会的创造领域则要宽泛得多多。如果我们的措施不到位,即使在个别项目上有突破,侥幸获得了诺贝尔奖,可典型事例和成就并不能弥补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而造成的社会后果。

  当然,心浮气躁的问题主要还不是学术界的问题。浮夸风和政绩工程也至今未能禁绝。非法征地对农民的剥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有一次在火车上聊天,有人谈起巴金主张筹建文革博物馆,我突然想起,其实文革博物馆还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大跃进博物馆。因为大跃进的浮夸带给人民的痛苦,要超过文革。或许巴老在文革中深感痛苦,但文革式的运动,特别是对国家高级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普遍冲击,并不容易再次出现。大跃进式的浮夸和政绩工程,则到现在也没有杜绝。即使没有深入调查,我们所到之处,到处可以看到大广场,中国人多地少,要那么多大广场真不知道干什么用?

  当然,在现有的学术管理体制和学术评价体制下,学术界、教育界的主管部门对目前的学术风气应负有责任。但是,这不是学者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得过且过的借口。教育界、学术界人士本来就承担着扭转社会风气的责任,这个责任在社会的分工中,应该由教育界、学术界独立地完成。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成员,都是以士或知识分子的身份,扭转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民学会会章说:“本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在中国的传统中,特立独行本来就是士应有的操守。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张孝若回忆他的父亲张謇说:“(张謇)认定读书人的责任,决不是读几句书、做几篇文章就算了事。要抱定‘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事,吾儒不任事,谁任事耶’(颜先生语)的一种气概。”张謇虽然是一位

状元,但他在地方上经营的事业,并没有行政权力的凭借,他就是凭着一股特立独行的精神,为国家现代化开辟道路。所以说,社会中坚的堕落,是社会崩溃的根本原因。尽管现代社会国民都应以独立的人格对国家社会尽责,但教育界、学术界的精英,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每个人都应该对目前的社会风气负责。

  说到底,现在社会的浮躁风气,其实是十年文革摧残教育和摧残知识分子发酵的结果。我们希望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新一代人才,能够有宽广的胸怀,承担起扭转社会风气的责任。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