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的“效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7:21 新世纪周刊 | |||||||||
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经常受到来自香港的批评。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04年郎咸平指责顾雏军在国企改革中使国有 资产流失而引发了双方的一次大论战。 在这次论战中,大陆的经济学家好像都得了失语症,而这次论战也以顾雏军的被捕而告终。2005年,香港科技大 学的丁学良教授坦言:大陆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更是各种议论纷纷而来,那什么是评价一个 经济学家的指标呢?
在大陆,有名的经济学家是很忙的,要出席政府的各种会议,要举办各种演讲和专题讲座。出席会议一般可以拿到千 元左右的交通费,其金额相当于北京普通市民一个月的收入。而举办讲座的收入就更高,一般是以万元为起点的。其待遇也很 优厚,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等,如果是名校的教授,待遇就更优厚了。 丁学良教授在评价大陆经济学家时虽然提到了以上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是他的重点,他重点评价了大陆经济学家用英 语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没有几篇像样的论文,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远远不及香港的教授。 那么在一般民众眼中经济学家们是什么样的呢?大家认为这些人担任了太多各种企业的兼职,其行为言论多与社会新 贵看齐,而无视目前存在的住房困难、无健康保险、失业等等社会问题。 发展经济就需提高效率是不难理解的,但经济学家们一味地高唱提高效率,只与既得利益者同声附和而无视社会弱势 群体利益的做法是普通民众难以理解的。对经济学家而言,效率与社会公平性哪个更重要?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