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郑州培育农民工城市意识 让他们体面而有尊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4:11 郑州晚报
郑州培育农民工城市意识让他们体面而有尊严

  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后,是大量农民工的涌入,这不仅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承载力,也拷问着政府的执政水平。图为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丽萍到工地上给农民工发放书籍。郑州晚报记者 常亮/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截至2006年年初,郑州市委宣传部联合郑州市建委等政府职能部门举行的“关爱建筑民工、倡树文明新风”主题活动,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探索,在逐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的基础上,以建筑民工为突破口,从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发展需求3个方面入手,寻找出一条农民工融入城市文明的新途径。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后,是大量农民工的涌入,这不仅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承载力,也拷问着政府的执政水平,因此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都在寻找对策,为这个群体与城市和谐相处而努力,而郑州的一
系列实践活动,在培育农民工的城市意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千名农民工的岁末暖冬

  2005年12月10日,冬日的郑州气温在0℃以下。

  在通向郑东新区的一辆公交车上,却传出阵阵歌声和欢笑,随后的9辆公交车同样如此。

  河南国基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的工人徐红星就坐在车上,他的心情和其他人一样充满兴奋。“我从南阳来郑州打工已经三四年了,一直没有机会逛街,这次终于实现了。”

  和徐红星一样得偿心愿的是来自郑州各个工地的近千名农民工,这天,他们在郑州市委宣传部、市建委、公交公司等部门的帮助下,乘车观看郑州市的城市建设现状,受到诸多部门的热捧,跟随采访的省会媒体的记者纷纷在文章中称他们为“郑州功臣”。

  “我们充满自豪感。”一位农民工在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说,作为建筑工人,他们用双手和汗水见证了郑州的飞速发展,可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从没有机会好好欣赏自己的作品。“这次,我们从心里面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光荣。”

  2005年12月10日,在位于郑州市农业东路的浙江绿城建设工地上,由郑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关爱建筑民工、倡树文明新风”活动正式启动,郑州市建委、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从市领导手中接过了“关爱建筑民工———五进工地”小分队的旗帜,从即日起,这些部门将在工地开展与农民工相关的

政策法规宣讲、劳动保障维权等一系列活动。

  无偿法律援助、医疗救助,工地设临时年货市场,火车站、汽车站派人到工地巡回售票……2005年12月底,一场声势浩大的关爱农民工活动在郑州市的建筑工地上展开。

  “作为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广大建筑民工努力拼搏、辛勤工作,为郑州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12月10日,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丽萍在“关爱建筑民工、倡树文明新风”活动仪式上这样表示,“农民工是郑州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郑州市的GDP每年都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农民工功不可没。”

  工地文化建设列入验收项目

  事实上,“关爱建筑民工、倡树文明新风”活动并不是“应景之作”,截止到2006年年初,这项活动已经开展了两年多,作为郑州市探索农民工融入城市文明的一条新途径。

  2005年12月10日,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丽萍把价值8万余元的电视机、棉被、药品、书籍等物品送到建筑民工手中,并表示“郑州市区内部分文化场所免费向外来建筑民工集体开放”。

  “根据我们对建筑民工的调查,这个群体一方面文化层次较低,另一方面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2006年1月20日,郑州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郑州的建筑民工年龄普遍偏小,35岁以下的占90%,受教育程度低,初中文化者居多,有超过半数的人希望继续学习或参加专业培训,但是,由于他们的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导致部分农民工素质较低,影响了城市文明形象。

  “我们要求每个工地为农民工建一个阅览室、一个阅报栏,购置一定数量的电视机。”2006年1月23日,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丽萍说,注意到这个矛盾后,郑州市委宣传部和市建委开始着手解决,从2004年起,两个部门联合发文,把满足建筑民工业余文化生活需求列入文明工地考核验收内容。

  “这些举措极大丰富了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增强了他们的城市意识和文明素质。”杨丽萍介绍,自2004年以来,郑州市专题研究了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建筑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并先后组织“文化进工地”、“政策法纪进工地”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300多场次,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杨丽萍认为,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但是他们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对他们应尽的义务,而且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需要,如果一个城市能够发掘这种潜力,不断满足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他们工作的热情会更高涨,这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就会更加和谐。

  在城市寻找家的氛围

  “我们现在住的都是高低床,不再是以前的大通铺了。”1月20日,南阳农民工何海洋对记者说,他来郑州5年了,2005年4月,居住的房间换成彩钢板做的,一个屋子也只有十来个人,和以前的临时房、大通铺相比好多了。

  “我感觉越来越像城市人了。”何海洋说。

  “被褥暖不暖?”

  “房里冷不冷?”

  2005年12月10日,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丽萍来到河南省高招信息综合楼等建筑工地,慰问了正在施工的建筑民工们,同行的郑州市第一人民

医院的医生等还在工地现场进行了义诊,并免费赠送一些常用药品。

  来自河南省周口的建筑民工冯玉昆说,由于工期紧,过年不能回家了,但是得到领导和这么多人的关心,他觉得工作越来越有干劲了。

  在调查中《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发现,郑州市常年有近30万名的建筑民工参与城市建设,由于受自身文化素养和生活方式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社会,与城市居民之间容易形成同在一片蓝天下,但又相互隔膜的两个群体。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些活动,倡导、引导城市人多理解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在郑州的工作生活有一种家的感觉。”杨丽萍说。

  “以前,我们一到年底就害怕,怕拖欠工资回不了家。”2006年1月5日,来自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农民工苗海东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拿到被拖欠的工资后说,而现在他不再担心,郑州市委的一系列活动让他们没了后顾之忧,“在郑州打工很有成就感”。

  工会让农民工体面而有尊严

  “俺们也有组织了,年末有人给俺们送礼了!” 2006年1月6日,郑东新区河南省一建工地上,信阳农民工顾永银,摸着身上全国总工会书记亲手给他穿上的棉衣激动不已。

  当天,全国总工会“送温暖”慰问团来到郑州,专程到工地上给农民工送去彩电和100件棉衣,并将专门印制的“农民工维权手册”一一发到农民工手上。

  2006年1月6日,河南省总工会主席李志斌说,全国建筑行业中,农民工占到80%。但这些为城市流汗的“主力”自身的权益却经常受到侵害,遇到劳动纠纷、拖欠工资等情况,只能靠劳动部门一家去解决。现在工会就是农民工的“娘家”了,权利得不到保障时,工会也将牵头替农民工维权。

  “在建筑工地建立党、团、工会组织,满足农民工的发展需求,以人文和制度的举措促进民工向市民的转化。”2006年1月22日,郑州市建委有关负责人接受《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采访时说,建筑民工也是一个有精神、道德、伦理、亲情、社会关系的群体,他们来到城市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金钱,他们也有自己的发展需求,就是真正平等地融入城市社会。“为此,我们采取了树立建筑民工先进典型、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技术培训等措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工的市民意识

  “我们在这里,一点没有觉得低人一等,我们同样有理想、有追求。”2006年1月22日,在郑州西南郊一个工地上,来自驻马店的23岁民工孙小朋说。

  孙小朋告诉记者,他来郑州打工才两年,在务工之余经常去市内转转,和落后的农村老家生活相比,他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目前他已经打听好了有关政策,准备把自己的户口迁过来。一方面可以参加有关部门提供的免费培训,获得多方面发展,另外还能让一直喜欢文学的他找到更高的平台,这个想法让他感到生活越来越舒心。“相信要不了多久,我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变成郑州市民。”

  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丽萍说,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建筑民工的整体素质,使广大农民工在政治上得到了关心,生活上得到了帮助,文明素质、法纪观念、安全意识、劳动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在《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走访调查中,很多建筑民工对自己在郑州的生活感到满意。一些建筑民工已经适应了现代化城区的生活需要,逐步融入了郑州人的行列,对城市的认知度、荣誉感、责任感都在加强。

  “从这两年来活动开展的情况看,这项活动深受广大建筑民工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热心市民正逐步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杨丽萍说。(郑州晚报记者 尹海涛/文 常亮/图 )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