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何渐行渐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7:42 东方网-文汇报

  □熊丙奇

  ●我国正努力倡导建立新的用人制度和科学的人才观,要求通过公开招聘、面试答辩、公平竞争方式来选拔、任用人才。当前很多用人单位过分地关注人才学历的行为,是明显的背道而驰

  ●在学历问题上,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放开要求,仅仅要求应聘者有大学教育背景。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扩大筛选的范围,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才,他们认为人才素质应包括知识、经验、能力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力,其次是经验,最后才是知识

  ●用人单位对人才出身、对学历的盲目追求,已经对今天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成才路越走越窄。改变用人单位错误的人才观,建立科学的人才标准,不但有利于组织人才队伍的优化,更可为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只招博士生!”、“应聘者的学历要求:硕士以上!”在最近的毕业生就业中,类似的招聘话语频频出现。

  这种声音,听起来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近年来,我国正努力倡导建立新的用人制度和科学的人才观,要求改变以学历、学位、职称、职级的高低,资历的长短,亲疏远近来选择任用人才的过时的人才标准,通过公开招聘、面试答辩、公平竞争方式来选拔、任用人才。而当前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是明显的背道而驰。这种不顾人才自身能力与素质,片面将学历等同于人才质量的做法,不但可能导致本身招聘的失败,影响人才作用的发挥,还会严重地误导当前的教育。

  用人单位过分地关注人才的学历,其实是对过去人才“身份管理”做法的延续。目前,在我国不少用人单位,衡量人力资源“质量”的指标,采取的是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即博士学位获得者占多少、硕士学位获得者占多少;高级职称获得者占多少,中级职称获得者有多少。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宣称,到某某年,博士、硕士将达到多少。这种评价方式,在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企业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评价,不是基于效益,而是基于成本;不是基于业绩,而是基于学历和职称。

  虽然国家劳动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身份歧视就业者,但是,在具体选拔和任用过程中,有的用人单位执行着自己的“身份”标准,包括应聘者的毕业学校、所获学历、性别,甚至年龄、身高、相貌。近年来,在学历问题上,一些

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放开要求,仅仅要求应聘者有大学教育背景。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扩大筛选的范围,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才。而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则进一步加强了对学历的“畸形”要求。比如,某些用人单位实施人事代理,规定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新进人员的人事关系不进入用人单位,而允许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新进人员的人事关系进入用人单位。出台这种政策的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但这种做法的本身,有三方面问题,一是人才不能以学历高低来判断,二是这种做法造成对不同学历人员的歧视性待遇,三是为以后的新的“单位人”问题埋下隐患。

  将人才与高学历划上简单的等号,问题出在对“什么是人才”的真正理解上。西门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曾告诉笔者,人才素质应包括知识、经验、能力三方面,在这三方面,最重要的是能力,其次是经验,最后才是知识。如果解决知识的问题,需要二三个月,解决经验的问题,就需要二三年,而解决能力的问题,则需要20年、30年。能力不行,再有知识,也没有用。况且如今知识更新非常快,如果不具备学习能力,你有再多的知识也很快陈旧。硕士、博士相对本科生在知识上占一定优势,而且这种优势更多的体现在理论知识层面。现在我们在评价人才时,不是考核最为重要的能力,而是简单地看他的学历如何,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用人单位这种对人才出身、对学历的盲目追求,对今天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正是在用人单位非理性的市场需求下,我们一些家庭和学生,在“挤入”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独木桥”上“每分必争”;我们一些学生纷纷选择读研、读博,而读研、读博的目的仅仅为了更好的就业,其本身并没有进行学术研究的兴趣和打算。欧姆龙公司在招聘人才时,在公司设计的综合评判表上,所有学生的毕业学校是隐去的,其目的在于避免成见和偏见。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一流企业只录用名牌大学毕业生,那么肯定会促使大家更加看重学历,人人都想进名牌大学,因而升学考试会竞争激烈,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流企业是无法推卸责任的。用人单位对待高学历求职者的偏爱态度,同样会造成这样的问题。这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成才路越走越窄。

  改变用人单位错误的人才观,建立科学的人才标准,不但有利于组织人才队伍的优化,更可为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否则,注重人才“外观”不可能提高组织的

竞争力,我们的教育改革在社会不健康的人才观影响下,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效。

  (作者为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