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间版求职黑名单叫好,更期待官方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14:38 海峡网-厦门晚报 | |||||||||
“这个网站有各地网友提供的一些骗子公司的信息,推荐给大家。”近日,一所大学的BBS论坛上张贴了这么一个帖子。记者登录这个名为“求职打假黑名单”的网站,发现近千家“不良公司”上榜。 据了解,这是一份纯粹的民间版“黑名单”,创办者是一名大学生,他在找工作时受到虚假招聘信息带来的困扰,加上周围朋友的类似经历,便萌发了创办信息平台的想法。
民间版“求职黑名单”能走多远尚不知,但由此笔者受到启发:政府有关部门能否建立官方版“求职黑名单”,以维护求职者的权利呢?在当今人才市场上,企业掌握了话语权,大学生沦为弱势群体。当急于找工作的迫切心情屡屡被某些人利用后,民间版“求职黑名单”受到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的欢迎。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值得肯定。 然而,民间版“求职黑名单”的出发点和意愿虽然都是很好的,但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网站对其发布的信息要承担相应责任。一旦发布的信息被认定构成侵权行为,网站很有可能要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由于网络发布信息的自发性和无序性,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民间版“求职黑名单”存在法律风险。 求职过程中受到欺骗,为何不以法律等形式追究,而选择到网络上发布信息?法律界有关人士认为,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遇到的纠纷,有关部门往往会因为“钱太少”不立案,而劳动仲裁部门的管辖范围也局限在已形成劳资关系的纠纷上,致使对招聘市场上的虚假行为打击不力。同时,由于求职者处于弱势地位,保护自我权益的意识还不强,加上有关诉讼方面的程序比较复杂,求职维权不是很容易做到。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从民间版“求职黑名单”中得到启发,建立规范的官方版本,定期向社会公布,作为打击人才招聘市场上欺诈行为的补充手段,通过曝光不良企业让其承担在市场经济中丧失信用的风险,让不良公司不敢轻易涉险,相信比单纯处罚更能起到效果。(孙瑞灼 来源:厦门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