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修谱彰显小康盛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01:2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近年来,民间悄悄兴起一股“修谱热”,有的还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修谱公告”,公开征集同宗共祖的族人资料。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赞成者认为,修谱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之一。寻根问祖,理清支系,认宗收族,定辈正名,是修谱之要旨。“有益少害,谱事该续。”而反对者称,修谱“有封建宗法思想复活之嫌,与我们国家的现行政策格格不入”。
家谱者,即宗谱、族谱、世谱、家乘之谓也。简言之,是同宗共祖的血统一脉,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延续,聚散播迁,名讳人物的历史、图谱和简传。古语云: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伟人毛泽东作农村调查时,每到一地都要收集、翻阅地方志和家谱,以获取他所需要的材料。所以早在建国之初,他就发出号召:“收集家谱,加以研究,可知人类社会发展之规律,可汇集人文地理、家族聚散地理,是研究中国社会之宝贵资料。”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指出,我国有两座金矿尚未开发:“一是方志,一是家谱。”著名学者胡适为曹氏家族新修族谱作序,其中写道:“此次曹显承堂修的是支谱,是一种小谱。……将来中国有无数存真传信的小谱,加上无数存真传信的志书,那便是民族史的绝好史料了。” “盛世修志”,全国地方志续修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全面启动。在地方志工作的带动下,同时也是为地方志提供姓氏谱碟资料,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专门发文,部署着手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家谱工作。2000年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聚集北京,就地方志、家谱等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2001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又就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发出通知称:“家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文化部要求全国各地图书馆(室)、文化馆(站)等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协助做好《中国家谱总目》的收集、整理工作。 上述文字虽说都是针对收集整理老(旧)家谱而言,并不意味着倡导现在的民间修谱活动。但是,先哲、伟人、史学家们对家谱论断之精辟,态度之明确,利用之重视,可窥之一斑。尤其是当今,在各地各级党委直接领导、政府主持下,全国全面启动续修二轮地方志的小康盛世,民间自发兴起修谱热,实乃为适时顺势之举。 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人文史、聚散史,可读、可鉴、可续。现在不续,年湮代远,不少姓氏难以再续,甚至断谱。若如此,不仅上难安祖先,下愧对子孙,更是对团结海内外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当然,一些重男轻女、扬善隐恶等不合时宜的条规戒律,理当在续修家谱中予以纠正。一些地方少数姓氏借修谱之机收敛钱财、浪费挥霍,或聚众集会搞封建迷信活动等,一定要严加封杀和依法惩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