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不让“福娃”也去送温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03:24 中国青年报 | |||||||||
头顶一小撮头发、憨态可掬的“阿福”并不是“人”,它是上海徐家汇港汇广场的吉祥物,长期以来在公众中有着极好的人缘。每年春节,人们都能看到它欢快忙碌的身影。1月23日,它再次来到广场为市民送上大红福字,喜贺新年。(1月24日《东方早报》) 与上海“阿福”忙于公益活动相比,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似乎一头扎到了钱眼里。从该娃娃诞生以来的有关新闻来看,始终难离一个“钱”字。比如首批上市的吉祥物
奥运吉祥物竟然忽略了如此重要的吉祥时刻,放弃了提升自身形象价值、亲近民众的重要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奥运经济策划人的一大短视。 申奥前后,有关部门就多次表示,要将北京奥运会办成人文奥运、平民奥运。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巨额建设资金,多数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举国办奥运,亿万中国老百姓不只是投入了热望与关切,更掏出了自己的荷包,付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然而“福娃”一出世就跳进豪门,与平民百姓无缘,让人感到失望,奥运与民生由此产生了不该有的距离感。其实,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一个价值符号和精神符号,吉祥物“福娃”并非一件简单的商品,它承载的是奥运精神及其人文价值。老百姓其实从来不反对奥运经济,大家不满意的是,少数人将奥运精神也异化为一种奢侈品,用价格的栅栏圈养起来,割断了它与平民百姓联系的天然脐带。 应该让“福娃”走进千家万户。奥运并非一台快速数钞票的点钞机,它同样辐射着强烈的人文关怀———通过主办奥运来改善地方公共设施,为群众谋幸福,并且尽可能使平民百姓有机会分享奥运的激情和快乐。凝结着奥运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福娃”,应该多多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宣传这一理念,让每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奥运与我有关”。否则,高价“福娃”营造出的“朱门奥运”,切断了社会关注的目光,也将奥运引入了狭小的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