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北大学子卖糖葫芦,何人的戏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08:40 南方都市报

  温卓毅

  北大学子卖糖葫芦为生一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媒体记者、新闻评论员、北大师生纷纷发表看法。近日武小锋本人又发表公开信叫屈:“我没卖过糖葫芦。”为此事更添戏剧色彩。但这究竟是谁的戏剧?

  媒体每逢提起武小锋,前面都会有一个修饰词“北大”。在中国,“为尊者讳”是传统文化习惯,在名字前加上修饰词通常都是表示尊敬,显示其身份与众不同。但在这件事里却不是这样。媒体之所以要提及北大,是因为觉得“北大”与“卖糖葫芦”极不相称,联系起来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事情曝光后,全国许多媒体立即跟进,但舆论取向却大有不同,“北大学子卖糖葫芦有何不可?”“北大仍是金漆招牌?”等议论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有点暗喻之前的报道和自己的评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各方媒体热衷于报道和评论此事,其实都是在受其“出身”的影响。口口声声评论说不应有“出身论”的媒体,其报道何尝不是因为其出身而引发的呢?媒体的重点根本不在于是武小锋还是文小锋,重点在“北大”二字。如果换了是“中大”或者“武大”,这条新闻还会传遍全国吗?甚至能否成为新闻还很难说呢。

  到了现在,武小锋本人出面澄清说“我没有卖过糖葫芦”,那当初究竟是武小锋的自我炒作,还是媒体的报道有误呢?

  其实,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媒体的关注让武小锋找到了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首先曝光事件的媒体也在全国风光了一把。其后跟进的媒体通过各式评论也彰显了一回独立之风格。而读过新闻的人们,除了发一轮对当前教育体制的牢骚,也不会有更大的获益或损失。事情最大的受害者可能要数北大,一句“北大为有他这样的人而感到耻辱”真正丢尽了北大的脸。

  这场“北大学子卖糖葫芦”的戏剧似乎也该到告一段落的时候了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