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要与众生灵一起过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02:54 新京报 | |||||||||
汪永晨 人类在目前的地球上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对任何事件的考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生物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单调是必然的。 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脑子里想得越来越多的,是怎么和亲朋好友们一起过大年。
2005年冬季印度洋海啸,2005年盛夏美国的新奥尔良飓风带来了巨大悲伤;还有2004年全球物种调查显示,全球有超过15000种物种濒临灭绝,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我到过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那里曾被科学家称作“冰川博物馆”。而我站在源头时,地质学家对我说的是:很多造型各异的冰川不见了。2005年8月我在长江入海口采访时得知,今年因高温少雨,水面蒸发量大,长江南京下关水位降至6.91米。以往正常情况都在12米左右。2005年9月6日,我站在黄河上游,渭河河畔干涸的河床让我怎么也不能想象,12年前我站在那里时,看到的滔滔江水。今年1月3日,我站在汉江边时,汉江的江水被分割成两半,一半是绿色,另一半被城市污水染成了黑色。 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已经“病”得不轻!“病因”其实众所周知: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主要源于燃烧煤炭、汽油和天然气等。20世纪,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而同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40%。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其灾害类型包括: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病虫害、地震等。这些灾害不能不说和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关系。 这两年,我在云南、四川采访,能够看到最多的是滑坡灾害和泥石流。2004年,中国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公布了当年的数据:因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77%.为什么会这么高?国家防总的解释是:从总体来说,当年大江大河的汛情还是比较平稳,没有发生流域性的大洪水。但是当年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相对来说比较重。原因包括:多年来连续干旱,群众都是盼水、想水,但有些河道已经堵塞了,河道里面违章建筑比较多,一旦来了大洪水,排水不畅,就会造成一些洪涝灾害。此外,中国还有三分之一的水库,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起来的,目前有三分之一的水库属于濒险库。 我们中国是世界遭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数百甚至上千的人员伤亡。虽然地质结构的演变孕育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条件,但地表自然结构受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会促使泥石流的发生。引发泥石流灾害的人为活动主要有:在山区建工矿企业,城镇、交通、农田和水利建设不断发展,滥伐森林、草地过牧、陡坡垦殖、开矿弃渣、筑路弃土、劈山引水等。 从全球来讲,上世纪90年代非常有可能是仪器记录有史以来(即1861年以来)最热的10年。对北半球来讲,近100年变暖的大小,可能是过去1000年以来最大的。不断增加的观测机构,为变暖的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描述,而且模型研究指出,过去50年中观测到的大多数地球表面的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人类在目前的地球上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对任何事件的考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生物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单调是必然的。有科学家这样判断:我们今天物质需求的满足,几乎都是用损坏环境换来的。我一直对这样一句口号质疑: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显然是在强化我们的霸主意识,不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目前,人类积极、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让气候变化的脚步慢些,更慢些。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领导人共同签订《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承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把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5.2%。 这是从国家层面上做的事,对每个人来说,也有可做的。例如,拒绝一次性木筷,就能挽救成片森林,而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再如,节约用电,其意义不仅在于节约电费、缓解用电紧张,而且能减少用来发电的煤炭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专家曾经测算,如果我国平均每人每月节约一度电,一年就会少烧600多万吨原煤。 不要小看一双筷子和一度电,节约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就可以使气候变暖的脚步放慢,就是人类从霸主走向普通的开始,就是在为建立和谐社会做着努力。这还不光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和谐,也为了我们的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灵。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今世,还是为了我们的子孙。 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些,为了地球上其他生灵,我们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 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