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民俗也要推陈出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0:13 红网

  梅广

  虽然离正月十五还有一个星期,北京一些商场的元宵已被抢购一空,原因是许多市民怕到了日子买不到新鲜元宵。2月6日的南方日报登载了一篇《让消逝的民俗复活》的署名评论文章,认为这种现象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结果,说明家庭制作元宵已成“消逝的民俗”,主张自己动手参与,使这一民俗得以“复活”。对此,笔者不敢贸然苟同。

  元宵节吃元宵,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也是春节民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最初的糯米实心团子,到现在各种馅料、各种风味无所不有的汤圆,从过去的人工手搓,到如今能满足大众需要的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元宵本身也在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诚然,一家人聚在一起制作元宵,能够从中感受到某种亲情和乐趣,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在物资生活上需要有更多的选择,在精神需求方面也有了更多更新的内涵,亲情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体现出来,完全不必墨守成规,非得要自己动手制作元宵。相反我认为,只要吃元宵这个习俗尚在延续,围绕元宵的所谓“逝去”与“复活”之争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和必要。

  传统习俗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紧跟时代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进行充实和调整,这一点,从春节自身的演绎进程中可以得到佐证。有关春节的来历,历来存在多种版本,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在岁末之际,家家户户门挂桃木版、燃烧火堆、敲敲打打彻夜不眠,以抵御一种凶猛野兽的侵袭。这种做法“相沿成习”,也就有了“过年”。到现在,“挂桃符”、“祭祀鬼神”、以及传统意义上的“守夜”等习俗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有些甚至完全消逝,而“过年”这种形式依然作为

传统文化被保存下来。人们在这期间欢歌载舞,使春节成为一个充满欢乐、祥和、吉利和希望的喜庆节日,这与我们祖先“辟邪秧灾”的过年本意已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既是人的观念改变的反映,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我国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那里,现在的过节方式已不是纯粹的对山歌、荡秋千这些固有的内容,体育竞技比赛、流行歌曲比赛、国际交谊舞赛等等,无不为

传统节日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燃放鞭炮,是节日中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习俗,古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以此来唬吓山魈恶鬼。火药的问世,使得爆竹发生了质的改变,社会的进步,又对燃鞭放炮赋以全新的内涵,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期求,鞭炮也还会在质量、外观等方面继续发生变化;上酒店吃年夜饭,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尽管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但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化,谁又能够断言,这种团聚方式不会成为一种新的过年习俗?……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俗也在与时俱进,从内容和形式正和着时代的节拍悄然发生着改变。

  推陈出新,是传统文化的灵魂,也是我们一些优秀民俗能够薪火相传的重要保证。民俗具有多种功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一部分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良俗”会保留下来并相沿下去,一部分不符合时代要求、对社会进步产生消极影响的“陋俗”势必要被淘汰出局,同时,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也会加入进来,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成为我们新的习俗,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对此,我们大可坦然面对,不必忧心忡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