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风暴能否迎来环保春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09:25 上海青年报 | |||||||||
□毕舸 国家环保总局近日曝光10家风险评估排查存在重大隐患的沿海化工企业。继2005年11月13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水污染问责风暴”将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 环保总局的“水污染问责风暴”为保护一方净土蓄势待发,又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国民对生活环境的家园归属感与忧患意识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这一鲜明的对比与反差,让此前并不显山露水的环保总局处于风口浪尖。环保总局的“问责风暴”,试图以更制度化的环境治理举措,根究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查处“图一己之利、脏天下之水”的当事人,将糟蹋大好环境资源的食利者绳之以法。 借政策之东风———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提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也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报送、处理、通报与信息发布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环保总局曝光10家排查存在重大隐患的企业黑名单,以此作为建立全面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第一步,并且将检查的情况以及整改的意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这些举措,我们似曾相识。在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风暴”中,披露的未过关者信息更多、黑名单更长,博得了公众的同声支持,形成了对违规者一致喊“打”的局面,然后是雷声渐息、泯然无踪。年复一年,审计黑名单上的“老脸”还在,新面孔源源不断。 即使动真格抓几个人、撤一些官,“审计风暴”、环保“问责风暴”离功德圆满距离尚远。如果预算硬约束名存实亡,凡国家资财支持下的公共组织都可能因预算软约束而陷入漠视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风行的泥淖之中,每一次“审计风暴”不过是充满无奈气息的“损失清单”。如果高亢的“惟GDP主义”长盛不衰,乃至掌握地方官员升迁与经济兴衰的命脉,环境“资源化”、沦为“高投入、低产出”廉价产物的宿命就不可避免;受限于触及皮毛的外围式治理,终究抵不过利益纠葛中产生的强大推力。 问责风暴能否迎来环保春天?答案不在环保总局的独力擎天,也不取决于民众的美好意愿,在于政府管理取向的自我审视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回归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