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中国商学院师资问题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15:05 中国青年杂志

  文-赵学敏 图-赵学敏 提供

  2005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公布2005年全球MBA百强排行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蝉联亚洲第一。

  笔者曾询问中欧副院长张维炯:“短期内是否有大幅扩张的可能?”张院长的回答
语含无奈:“我们所有课程都有扩张的可能,但最大限制因素是教授资源。好的教授是全世界都在抢的资源,我们所看中的好教授,一定是哈佛大学看中的、纽约大学看中的,我们看中的教授,往往同时也得到了哈佛大学和其他一些名校的邀请,在这个层面上竞争教授资源,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师资瓶颈在中国最好的商学院是如此突出!

  实际上,在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优秀师资一直是稀缺资源,尤其当MBA教育经历了从新鲜好奇到盲目崇拜又复归理性的过程后,师资更成为院校竞争的最清晰的分界线。师资力量的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成为许多商学院宣传、招生时的一张王牌。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认为:“我国的商学院包括长江在内,最大的弱点是优秀教授匮乏。”

  “商学院的竞争已经从生源的竞争变成师资的竞争,决定中国商业教育是否真的能够再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教师的培养将成为关键。” 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高级副院长阿兰·怀特表示,“很多商学院都在高薪聘请教授,这会挑战不少学校的财政预算。”

  师资是一个问题,但其最关键点在哪里?怎样走出师资匮乏的重围?在搜狐网与中国经营报联合发起的第二届“商学院与中国”院长圆桌论坛上,来自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等在内的国内最知名的20多所商学院院长就工商管理教育发展中的师资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与改革建议。

  争论一:没有实践经验就上不了管理课?

  企业总是抱怨招到的学生缺少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总是抱怨在校期间老师的授课脱离实际,因为老师往往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有人提议应该要求MBA老师到企业里干几年,拥有企业实实践经验后再回到学校教书。这是否有必要?是否没有实践经验就上不了工商管理课?

  交锋

  正方:有企业经验的老师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中科院招生办主任邓志君:我们传统的老师是学校到学校的占了绝大多数,我们迫切需要老师从学校到企业,然后再回到学校。虽然MBA办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很多学生明确给我们院长提出这样的意见,说我们老师讲课的案例可能来自网络或者学术刊物,而不是来自企业,对企业的真实现状缺乏了解,或者缺乏对真实情况的掌握。比如讲运营管理的老师,没有企业方面的经验,他的运营管理是很难讲明白的,讲财务的老师如果没有做过企业的财务,在讲财务实战的时候,也很难讲得精彩。老师应该到企业去,踏踏实实地做一两年或者几件事情,深入地感受一下企业是怎么做的,在企业中理论是怎么转化成实践的,有企业经验的老师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反方:好的教授一定是从学校到学校

  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管理是不是科学?管理如果是科学的话,那么里边肯定有很多基础的理论,不管到什么企业都是一样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这些理论是我们一定要讲的。问题是,讲理论的过程中如何能够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让课堂变得更生动。如果专讲理论,不讲实际,会脱离实际;专讲实际操作,而不讲理论,则会误人子弟。我们学校有好的做法,就是我们的教授在给MBA同学讲课时,会把他们在教EMBA当中发现的大量中国案例带出来和理念一起讲,效果非常好。

  好的教授一定是从学校到学校。企业家看到的只是一个企业,教授却可以看到几百、上千个企业。教授可以概括、综合大量企业的好的东西,就看教授和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怎么样。理论和实践在好的学校是能够结合的,当然需要教授经常到企业去作调研,作咨询。如果经常有机会到企业作调研和咨询,我想这个调研和咨询,加上你的归纳和思考,同样会有企业实践经验。

  第三方:实践与理论兼修方为上策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教育中心主任钱小军:企业实践经验不是短期能积累起来的。清华采用的方法是,鼓励老师去参与企业的实践,特别希望他们能够对企业作一些咨询,自己做一些企业案例,而且鼓励老师聘请企业家参与课堂的教学。

  北航经管学院副院长杨梅英:高校教师不搞学术研究在学校就很难待下去,而且教师很多切身的利益,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评职称,都是和学术研究直接挂钩的。MBA又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量运用案例来教学,这个矛盾就显得非常突出。我们北航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给MBA教师,比如,鼓励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去企业调研,做案例,丰富和补充他们的课堂,这个做法现在看来效果好一些;鼓励充分利用MBA第二课堂,周六、周日的讲座,请专职的社会兼职老师和非专职的社会兼职老师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这个效果也比较好。

  他山之石: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第一副院长钱颖一:我补充一点美国一流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的情况。他们的情况是,研究型大学全部是学校的常驻教授讲课,为什么?很简单,研究的压力,而且学校到企业是单行线,从企业不可能再回到学校,再常驻教授。当然,这些常驻教授只是商学院教授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有各种各样的名称,访问教授、咨询教授、实践教授等,名字多得很,很多都是从企业过来的。他们是以这种办法来平衡的。

  争论二:教授国际化程度越高越好?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优秀的商学院都只能是国际化的。商学院必须参与全球竞争。不管你是在中国境内,还是走出国门,这种全球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即便其毕业生只在国内发展,他们的竞争对手也经常会是跨国公司。如果对竞争对手采用的管理的理念、谈判用语、交流方式不了解,又怎么去和他们竞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国华对商学院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坚信不疑。但是否商学院的国际化就意味着商学院的教授国际化程度越高越好?

  交锋

  正方:中欧的教授大约2/3是老外

  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中欧现在有35个教授,大概1/3是中国人,1/3是欧洲人,1/3是美国或者加拿大的。他们共同的特征一般都是北美或者欧洲比较好的学校的教授,还有一部分人在这些学校里已经拿到终身教授职位,这些教授是我们中欧最宝贵的资产。

  为了让好的教授能够安心在中欧工作,我们会给他们提供很多特殊帮助,帮助他们在上海很好地安家,很好地工作,包括他们的家属,比如小孩入学,教授家属们周末搞什么活动我们都尽力支持。

  反方:中国商学院教授应以华人为主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我认为,中国商学院教授应以华人为主。我们选择教授的第一原则是“你必须是世界级的”,因为世界级的教授主要集中在世界十大商学院,所以我们80%的教授都来自世界十大商学院,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世界十大商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能长期留在中国的,主要可能是以华人为主,而且只有华人教授能实现中国和世界的无缝对接,所以我们首选华人教授。估计五到十年以后,我们长江商学院的教授绝大部分是华人,比如70%是华人,30%可能是非华人,也可能将来会有变化。但华人教授必须是“四通教授”,即通国内、通文化、通美国、通世界,既有全球视野,又有本土视野。

  商学院的好教授什么样?怎样吸引好教授?

  项兵:跟每位教授的谈判都是一个谈恋爱的过程

  薪资只是影响教授们回国的几个因素之一。实际上,跟每一个教授的谈判,都是一个谈恋爱的过程,你必须真心,必须有激情,必须热情,必须可信。这中间,薪资是最容易谈的一个因素。

  如果是钱的因素,那么,斯坦福大学给他差不多的钱,斯坦福是世界名校,财大气粗,将来可能给更多的钱,他凭什么要到长江来?我们的策略是诱之以钱不如动之以“权”——对于真正优秀的管理教授来说,最大的权莫如“学术自由权”。

  张维炯:培养一个优秀教授,从博士毕业后还需八到十年时间

  我心中的理想教授,应该有非常好的学术背景、非常好的研究能力,对企业情况非常熟悉,又有非常好的传播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课堂教学能力。

  而培养一个优秀的教授,从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大概还需要八到十年时间。为什么是八到十年呢?因为博士期间,仅仅是学到研究的方法,开始进入大学的教授队伍以后,需要六到七年时间经历“终生教授过程”。在这个期间,科研任务非常重,如果不能够在一流杂志发表文章的话,不能有自己研究的主见的话,再好的教授也是留不住的,六到七年的时间做理论研究,之后还有两到三年时间和企业界合作。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