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传统也是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08:22 中国青年杂志

  传统也是财富

  文-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也生活在传统中。讨论民族文化,就中国而言,首先面对的应该是近代传统。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近代以来,这是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认识,并由此形成了强大的思潮。从逻辑上说,这是对中国发展思考中三段论的大逻辑。小逻辑则是中国置身于这个潮流中,当然接受这个潮流的决定。结论,如果中国不顺应世界潮流就会灭种亡国,就会被淘汰出局。

  这个逻辑到这里好像仍然没有问题。可是,接下去我们就会看到在世界潮流与民族文化之间,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潮的逻辑展开会导向哪里。阻碍中国融入世界大潮中的力量有外部的,但主要的是内部的。腐朽的封建阶级及其文化,就是这种世界大潮的反动势力。中国进步的多少取决于批判和打倒反动势力及其文化的程度。于是,被打倒的名单,从孔家店到京胡,越开列越多。文化大革命这个逻辑完成得最彻底,“破四旧”的对象几乎囊括所有文物。

  有没有不同的声音呢?有,非主流,太弱小。有人主张中西文化合璧,各取优长。这成了批判的对象。批判的立场有两个:其一,这是在为封建主义招魂,本质上是反动的;其二,是革命不坚定者的幻想。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呢?答案:历史潮流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

传统文化,除了封建文化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文化?从理论上说,中国文化也可以区分出精华与糟粕,可事实上精华很少能落实,糟粕却越找越多。一言以蔽之,中国的封建文化是落后的文化,而落后的文化理所当然被淘汰,毫不可惜。人在这个潮流面前,没有选择的自由,也没有选择的可能。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在事实上选择打倒中国文化、消除中国文化的影响,即选择中国文化出局,一方面主张文化没有选择性。如此对待中国文化,有一个很伟大的目的,就是保种,让中国不至于灭种。那么属于民族的文化如果丧失了,民族以什么方式存在呢?或者时局太紧,无暇顾及,或者有革命的乐观主义作后盾,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自然会拥有一种先进的文化。这就如同先脱掉了身上穿的衣服,还没有备好另外换穿的一样,乐观地认为将来的一定会更好。

  100多年过去了,如今中国大梦初醒。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现状,令人不禁毛骨悚然。属于中国的传统已经被击碎,旧的衣服已经脱去,但是,新的文化尚未建立起来,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或许,在近代特殊的环境中,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采取一种变态的主张是革命策略的需要。但是,在建设时期如果继续坚持,我们就会失去历史的合法性,因为我们未来的任务不能以破坏为主。不仅如此,也会失去更重要的社会基础,丧失人民性。礼失求诸野,生活在基层的人们,虽然对现代化同样向往,用生活融化传统与外来,不留痕迹。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这显然更能体现文化的本质与本来面貌。

  在经济建设略有成就的今天,我们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远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忽然之间变得不着边际。当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国人只有惊诧和自寻烦恼。我们能争得什么?我们最多争得发明权,如同火药一样。我们原来并不知道,传统也是一种财富。

  同样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如日本和韩国,并不是以否定传统为前提,他们的现代化成就显然并未因此而变得举步维艰。看来,即使是政治策略,也不是只有唯一选项的。

  在民族国家依然是这个世界的主体的时候,人类文化必然要以多元方式呈现。连生物多样化都受到重视的今日世界,文化多元性自然更加必不可少。这是世界大趋势的另外一种表达,只是被忽略了。

  在浓浓的年味中,人们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文化故乡,好像离家出走的游子来到了故园,其意义岂是功利主义所能衡量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