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让历史去评论仇和的功过是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17:05 经济观察报

  张茂良

  仇和晋升了,这是2006年初国人议论的一大焦点。或者准确地说,是被媒体热炒起来的又一十分敏感的公众话题。

  仇和晋升了,从理论上讲是无可厚非的。一个在基层、同一区域稳扎了整整十年的
干部,应该受到组织的重视。

  仇和晋升了,从实际上讲也是顺理成章的。无论被冠以“改革者”、“铁腕书记”甚或是“酷吏”,都无妨于宿迁面貌全新的变化事实,而这才是关键,是几千年来头一回。

  宿迁变化之大,对于这块几千年来每每被人遗忘、几近放弃的土地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譬如2005年一年间,在一个蹒跚起步的城市里,运河上竟同时落成五座大桥!谁曾做到?——这还是表面建设。而最重要的是,这个地区的人的观念在十年间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积极进取,务实求真,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仇和持批评态度。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宿迁地区的不了解,致使其在很多问题上妄下评论。要知道,宿迁地区若不是经此番大刀阔斧,它将永远处于昏睡状态,这种状态从古到今都鲜有改变。

  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宿迁:她南临经济发达的吴越文化,北濒人杰辈出的齐鲁文化;随然曾被强者如林的楚汉文化之光所抚照,却地处边缘几乎无人顾及;她是壮士项羽的故乡,可明明是东楚人的项羽却被吴越人误称为“西楚霸王”。好了,总算来了个能做事的市委书记,实心实意想改变这个地区的面貌,结果却又意外不被一些舆论所认可。

  那么,究竟是哪一类人对仇和反对、哪一类人拥护呢?笔者曾于2005年夏初和06年一月三次走访宿迁,与当地持正反意见的两方面人群进行了实地交流。结论很明显:持贬斥态度的人几乎都是吃财政饭的人;而持褒扬态度的人几乎都是平民百姓。

  为什么那些吃财政饭的人极力贬低仇和呢?原因无非是:“克扣”他们的工资搞建设、卖学校和

医院、卖工厂和平地、“粗暴侵害”民主、公民权利等等。但,每个地区吃财政饭的人的收入必须和当地整体收入相当。而我们财政供养的人里,还有很多吃饭多、办事少的人,仇和的改革首先冲击的便是他们。且问:仇和贪污了吗?答曰:没有。仇和受贿了吗?没有。仇和违法乱纪了吗?没有。——这是怎么说?笔者接着又问:您们是宿迁人吗?答曰:是。宿迁这十年的发展你们认为如何?非常快。再问:你们愿意回到从前吗?不!——这不就结了吗!——这是几千年来少有的奇迹。

  与宿迁百姓谈论仇和,他们即便不善表达,但却语熟其详让我吃惊。他们说:仇和从不和老百姓过不去,只要我们给他写信,他总能给个说法。他们还说:我们最窝心的是治安问题,经过仇和这些年的治理,治安问题得到了根本上的解决。环境变好了,市容市貌焕然一新。那么,仇和的“暴政”究竟体现在哪呢?在我走访的人群中,几乎异口同声:他们吃饱撑的。我们凭血汗一年赚不了几个钱,他们天天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事干不了,还闲话连天!再说,仇和的家也不在宿迁,他这样干难道是为了自家?这帮没良心的!——这些当然是气话。但是,也颇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并不认识仇和本人,与他也没有任何利益纠葛。只是因为我对那块土地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我的太爷是被那里的土匪绑架杀害的,我的爷爷也是被左邻右舍连盗带抢直至衣食不保而无奈遗命的。亏得我父亲走投无路参加革命,我才得以逃离那几千年来民风“彪悍、好斗、自私、刁钻、狡诈、懒惰、蛮横”的楚汉夷地。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也曾觉得家乡人虽可悲可怜,却也可塑。同时江苏省,苏南的一个村子能创造出苏北几个市的产值,他们心里能平衡吗?那块土地是江苏经济强省的一块痼疾。怎样手术才能根除,这是棘手的大问题。仇和在改革中大胆探索,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肯定?

  时代需要强人,区域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强人。

  总而言之,宿迁发展了,大约五百五十万人口的宿迁地区,在8555平方公里上创造出了奇迹,这些,和仇和是分不开的。为什么不能少一些吹毛求疵、少一些脱离实际的臆断、少一些曲解了法制民主人权的大棒乱抡、少一些坐在写字间里的虚浮文字……我们又能否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点鼓励,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给每一位能干实事、能干成事的人民公仆一个肯定、一个善意的微笑呢?

  给改革者以信心,以力量,以公正,这才是推动民族发展洪流所应做的举动。

  让历史去评论仇和的功过是非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