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深发展“洋行长”韦杰夫离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10:13 云网 | |||||||||
传闻已久的深发展美籍行长韦杰夫即将离职的消息,终于得到了证实。深发展(000001)今日将发布公告:2006年2月11日,韦杰夫向深发展董事会辞去行长一职,该辞职于同日生效。 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深发展选择这样一个日子与洋行长结束一年多的姻缘,确实令人唏嘘。对于两者的分手,媒体多把箭头指向了新桥。韦杰夫上任后力推引进花旗的“
美国新桥投资是一个由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和布兰投资公司发起设立的私人权益资本。毋庸讳言,对于一家权益投资公司而言,尽可能短的投资时间和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为其最高目标。直观地看来,新桥似乎是一个并不“良好”的角色。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因为洋行长的职位起伏,就对新桥进行道德批判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对于新桥而言,作为投资者,做出如此抉择确实属于情理之中。假如说深发展是一幢老旧的房子,那么新桥期望的是通过表面的油漆粉刷获得“面貌一新”的成就,继而可以加价售出。而对于新桥而言,韦杰夫作为一名油漆工,却做起了房屋大修的工作,新桥是没有耐心等待大修成功的,更何况大修能否成功尚是一个谜。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何新桥没有耐心进行“大修”,仅仅是因为其投资机构的性质吗? 事实上,如果把深发展由外资介入到今天的洋行长下岗,放在中国整个银行体系改革的背景下评析,我们发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介入中国银行业,进而构建多重格局的产权模式,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深发展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先行者,那么中行和建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广发银行改造引发多方投资者的竞争就是此种行为的延伸了。其间,关于是引进战略投资者还是财务投资者的争议屡见报端。 如果仅从新桥的身份和短短一年即更换韦杰夫行长的行为来看,当属“短视而无用”的财务投资者无疑。 但是笔者认为,所谓引进的外资金融机构是战略投资者,还是财务投资者,并不决定于引入方自己的标准和判断,其实反倒是决定于投资方的战略或策略选择。对投资方而言,“赚钱”才是硬道理,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是战略投资者,还是财务投资者,二者其实是难以区分的。能够区分的是战略投资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转让股权,而财务投资者则随时可转让股权。但在转让股权途径和方式多元化的条件下,能不能使投资者持续持有股权,关键在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和可能分得的红利。事实上,1999年底,新桥投资以5亿美元获得韩国第一银行49%的股权和100%的投票权,直到2005年初才以33亿美元将韩国第一银行的股权卖给渣打银行,长达五年多的持股期,已经超过了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三年持股期限的要求。而在五年期间,新桥同样多次更换韩一银行行长。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银行引进的外资如何评价绝不仅仅取决于外资的表面性质,更取决于国内银行价值的发现程度和发展前景,简单的道德批判无助于核心问题的破解。□马红漫(上海经济学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