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37元”能否担当起公众的教育预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9:22 国际在线

  作者:朱四倍

  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更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和2003年相比,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高出前者37元。(据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37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呢?笔者以为,根据公众对教育投资的热情和对教育预期的希冀,可以管窥“37元”对个体、公众乃至社会的影响。关注点有三:第一,“37元”是否与学费上涨幅度相适应?第二,“37元”是否满足了公众的教育预期?第三,“37元”能否进一步激发公众对教育投资的热情?

  由于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按“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以及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原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幅度是渐进式增长的。我们知道,当收费制度能满足人们的受教育需求时,大多数的人是愿意通过付费来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的,当收费超过了人们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影响到部分家庭的个人教育投资热情,对低收入家庭影响更大。因此,“37元”与学费上涨幅度不相适应,而就业难的加剧导致教育投资无法满足公众的教育预期。

  个人是否愿意为教育付费,以及付费多少,取决于个人对教育收益与教育成本的比较,以及个人其他投资的收益率。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不完备的教育投资环境很难使教育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实际上也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不利。正因为如此,“37元”也无法刺激公众进一步投资教育的热情。

  更何况,本次调查还显示,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有较为明显的下降,比2003年减少20.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应该正视“37元”背后的教育投资和教育预期问题,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教育投资和教育预期的良性循环,否则就可能导致教育负担压垮了教育预期。

  来源:潇湘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