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王选 印在人们心中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9:26 东方网

   张敬伟

  中国古有“四大发明”,成就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特别是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和北宋毕升的活字印刷术,使得文化传播得以真正在人类社会薪火相传。这两项发明,也让汗牛充栋和韦编三绝的竹木简成为绝响。往事越千年,北京大学的王选院士在上世纪后半叶又引发了我国的印刷革命。故当新华社2月13日发布王选院士逝世的消息时,全国学人均沉浸于
惋惜和悲痛之中。70岁,正是科学家出成果和传邦带科学中坚力量的黄金时期,不想王选先生离我们而去。

  作为个体的人,王院士是离开了凡世尘间。但是他在科学上给予社会的贡献和人们的念想是永续的。只要有书,只要有报,只要有电脑,人们都会从字里行间思念王选。可以这么说,王选已经化为方方正正的汉字,以文化为媒,牢牢印痕于人们的心海,这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

  笔者按照王先生所走的科学轨迹,其科学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而且从一开始都是基于应用而非从理论到理论,开中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相结合的先河,符合新技术革命的潮流;二是针对汉字特点,率先设计出专用芯片,发明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三是研制出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这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四是成功闯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果没有王先生的发明,从上世纪到现在的一代人将不能享受承载现代文明和文化信息的书报和电脑给予我们的亲密接触;我们所能接受的信息量将比现在少好几个量级;我们的精神世界虽不至于荒芜到沙漠不毛,当我们在临街书报滩上绝对欣赏不到琳琅满目和丰富多彩。新华社这样评价,王选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也就是说,以历史的视野观之,王选先生是第二个毕升。

  站在全球化的观点看,王选先生是最早一批走出书斋,是将科技化、商品化和产业化融会贯通的中国科学家。他所昭示的现实意义是至为深远的,不仅契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也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节拍同步。这种革命性的身先士卒,使王选先生成为信息时代集产、学、研的大成者,在形式和内容上确保了和欧美先进科学思想的同步。人类科级史证明,如果不能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实践,再伟大的成果也没有意义。

  站在现实的角度看,王选先生敢为天下先,敢于科技创新的精神也正是我国科级发展战略的精神内核。中国不可能永远满足于“世界加工厂”的低端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后盾。中国科学界当以王选先生为榜样,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作出应有贡献,并培养出更多实现产业化的杰出科学家、企业家,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尤为重者,王选先生人品高洁,诚为科学界之楷模。近几年来,学术腐败,金钱至上和沽名钓誉的不良风气在学术界弥漫,两院院士都不能免俗而遭人诟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先生是两院院士,其声名可谓如日中天。但是他淡薄名利,宁静致远,不落流俗。他说:“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他对于科学界屡屡传出的丑闻激烈抨击,对于一些人热衷于社会活动的行为进行鞭挞。他说:“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面对别人的赞扬,他谦逊地说:“我只是一名科学家。”

  王选的精神永存于淡淡的书香里,王选的形象存在于光与电的碰撞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