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城市形象不可强行塑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3:51 新京报 | |||||||||
自去年春节前“奔的”投放杭州市场以来,一直备受市民、媒体的关注。尤其是“奔的”司机驾车私逃,更是以戏剧性的方式将“奔的”经营者的困境暴露无遗。在这种情况下,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今年年底前取消所有在路上营运的“奔的”(据2月25日《现代金报》)。 当初有关部门认为,新增的奔驰豪华出租车将进一步提升杭州的城市形象。按理说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城市的形象得到提升。 可以注意到,现在,提高城市形象大多是政府操办,而且,政府主要致力于提高城市的“硬形象”。像政府出面不顾市民的实际需求,强行提高城市出租车水准在很多城市都发生过。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很多提高城市形象的招数。最典型的就是大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上述提高城市形象的做法实属拔苗助长,其结果当然也比较糟糕:像杭州豪华出租车那样的举措,风光一阵,但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兴建面子工程,意味着纳税人的钱财被大量浪费,而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而某些城市苛刻地对待流动人口、路边小商贩,也破坏社会和谐,一个不和谐的城市,又何以言文明? 比较可取的做法是,让城市的形象随着城市的发育自然地提高,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城市的形象才有可能得到可持续的提高。也就是说,要让市场发挥作用,让市民发挥主体作用。归根到底,一个城市,首先是市民的城市。一个城市给外人能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取决于市民做什么、怎样做。 一个城市的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硬形象、软形象。像豪华出租车、漂亮的建筑、宽阔的广场这类硬件建设,给人留下的是硬形象。在这方面,应当更多地让市场发挥作用。比如,城市选用什么样的出租车,最好由市场来自发地选择。杭州豪华出租车公司的兴衰故事就说明了,城市政府很难准确地在经营者的承受能力与城市形象收益之间进行计算。可以合理地推测,随着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出租车肯定会趋向于升级,对豪华车辆产生需求,但无视市场,人为地升级出租车,最终恐怕会遭到市场的惩罚。 城市的软形象就是市民的人文形象,比如,市民的道德、礼仪、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在这方面,主要依靠市民自己,通过市民的自我道德教化和文化熏陶,恢复传统美德,养成一种自尊、互助的公民精神。自主、文明而有尊严的市民,才是城市形象的真正源泉。 当然,在所有这些方面,政府确实可以发挥作用。但是,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是间接的。毕竟城市形象不是一天就可以提升的,政府不可急功近利。为此,政府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城市治理观念:管理城市,不是为了给外人观赏,而是要让市民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