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街头流浪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10:52 民主与法制 | |||||||||
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里,生活着一群不被人们所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来自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他们的 年龄在7至十六七岁之间,他们混迹于街头巷尾,乞讨、拾荒,有些少年儿童被坏人利用,干起了违法犯罪的勾当,扒窃、诈 骗、贴黑色小广告。其中有人在一年多时间里,偷窃自行车上千辆,仅从“老大”领取的奖赏就有1万多元,有人半天之内就 诈骗他人7000多元,还有的一天偷窃手机46部。更有甚者,竟然进行了贩毒、拦路抢劫等严重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城 市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他们就是从全国各地闯入上
□本报记者 侯劲松 流浪儿童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听到周边的不少人在谈论流浪儿童的问题。记者就流浪儿童的问题于近日上街采访了一些市民。 镜头一 去年8月的一天,在某公司工作的宋先生上班途中,看到了两三个流浪儿童正在扒窃一个中年妇女的手 提包。宋先生在旁大喊一声:“有人偷钱包!”不料,后面竟有五六个20多岁的外地人模样的小青年呈扇形向他围过来,宋 先生见势不妙,赶紧扬手招一辆出租车,“落荒”逃去。 镜头二 有位杭先生向记者反映,2006年1月的一个晚上,他曾在河南中路地铁站附近的一条小弄堂口,看 见一个中年男子硬往一个流浪儿童口袋内塞一叠广告纸,小男孩不太愿意,那中年男子竟连扇小男孩十多个耳光,打得小男孩 哇哇大哭,其场面非常悲惨,让杭先生为之动容。 镜头三 2006年2月13日中午,记者采访了一个在中山公园附近自行车修理摊点上的修车师傅。据修车师 傅介绍,他已在这里摆了16年修车摊,看见过形形色色的流浪儿童。他们中有些小女孩在这里卖花,有的流浪儿童在这里偷 自行车,有时甚至偷他正修理的自行车。有的流浪儿童摆摊卖艺,大冷天的,光着身子,拇指粗的钢筋绕在脖子上,让人看得 心惊肉跳。有的流浪儿童手里拿着破碗、裸露着身子在公交站上向等车的乘客乞讨。最令路人头疼的是,有些流浪儿童在下午 五六点天色将暗时进行扒窃。修车师傅看到了就大声咳嗽一下,提醒路人注意,因为天天在这做生意,如果大声喊捉小偷怕被 人报复。 一位在派出所从事治安管理工作的警官向记者介绍道,在处理流浪儿童的问题上,警方也比较为难。如果流浪儿童没 有违法犯罪的行为,警方是无法处理的。如果流浪儿童涉嫌违法犯罪,警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九条 的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处罚;不满十四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免予处罚,但是可以予 以训诫,并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正因为如此,不少坏人利用了这点,暗中指使、诱骗或暴力胁迫流浪儿童进行违法犯罪 活动。 探索救助流浪儿童的新模式 对于流浪儿童的问题,在上海市有关领导的关心下,上海嘉定区工读学校筹办了上海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199 8年4月14日,嘉定工读学校接纳了第一批71名流浪儿童。时至今日,已救助、抚养流浪儿童3842人。 特别是2003年8月13日国务院废止《收容遣送条例》后,在沪流浪儿童特别是涉嫌违法的流浪儿童问题,一度 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急需破解的社会难题。2003年8月28日,上海市委有关领导作出重要批示,依据《预防未成年人 犯罪法》和《上海青少年保护条例》,提出对流浪儿童实行“收、养、管、教、送”五个环节,同时对公安、民政、教育部门 作了明确的分工,公安负责“收”,民政负责“送”、教育(学校)负责“养、管、教”,帮助流浪失足青少年纠正恶习,争 做新人。为此有关部门投资1300万元,建设上海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的新校区。 上海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接纳的流浪儿童多是有严重不良行为的群体。据统计,近两年来,这些儿童中存在的严 重不良行为比例分别是:扒窃占39%,偷窃占26%,偷窃自行车占20%,贩黄毒占3%,倒票惯流占4.7%,其他( 设赌、诈骗等)占2.7%。这些流浪儿童中有的长期流落街头,已有10年之久的流浪史;有的在一年时间里,偷窃近千辆 自行车。仅从“老大”处领取的奖赏就有1万余元;有的半天之内就诈骗7000多元;有的一天偷窃手机46部。他们中不 少人小小年纪谎话连篇,学会了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等恶习。造成流浪儿童增加的原因很多,如父母离异、家境贫困、家庭暴 力等。 这些流浪儿童中相当一部分人“抗教”“抗管”,举止激烈,有的甚至自伤自残。据中心的周校长介绍,他们的教育 管理工作责任大,风险大,难度大,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出事,因为很多事是防不胜防的。周校长说了几件印象非常深刻的 事:有的流浪儿童想逃出中心,竟然拆下天花板上的灯泡,吞入口中,学校一方面送他去医院,一方面立即在灯泡外加装防护 罩。有的流浪儿童一拳打碎窗玻璃,企图用碎玻璃划破腹部。学校发现后,立即把窗玻璃全部改成有机玻璃。有的流浪儿童拆 下水龙头把手想吞入腹内,学校发现及时,又立即改装用水设施。 不少流浪儿童刚进中心时,常常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自由散漫,有的还可能患有疾病。针对这些情况,中心配备 了洗衣机,由洗衣工定期换洗被褥,还为他们购置了统一的服装,每天安排他们洗澡,并为他们定期定时进行体检、治病。 如果说,中心对流浪儿童的“养”是维护他们的生存权,那么,实施校园式教育管理模式是维护了儿童受教育权、发 展权,这是中心承担流浪儿童保教工作的责任和特点。 褚建新老师已从事了9年的教育工作,2005年9月他来到中心。他上的第一堂课有38名学生,最大的16岁, 最小的8岁。他们中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其中没上过学的占四分之一,读过初中的只占13%。根据在中心的流浪 儿童文化水平低,流动性大,年龄参差不齐的特点,只能上让他们都能接受的文化课程。褚老师挑选了一些脍炙人口、通俗易 懂的诗歌讲解,如《游子吟》,当讲解到诗中母亲为出门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等待在外的游子归家的含义时,褚老师看到有 好多流浪儿童都哭了。通过文化学习,有些流浪儿童开始转变了,身上散漫现象减少了,脏话和谎话也少了,让老师感到欣慰 。此外,中心还开设了体育课、歌咏、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等课程。 每一个流浪儿童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一篇值班老师周正华的笔记。 2005年12月29日晚10时,门铃响起,我打开大门,一个14岁左右身高1.5米、身穿蓝白相间毛上衣牛 仔裤运动鞋、五官端正眉目清秀的小男孩,在上海市轨道交通分局的民警护送下出现在大门口。小男孩头微低着,眼睛看着地 下,“啊……老面孔”周老师脱口而出。小男孩似乎也很有礼貌地微微点点头。在小男孩的《收容抚养审批表》上记载着,姓 名:小云,家住江西宜黄县某镇,收容抚养原因:涉嫌盗窃。2004年10月、2005年4月、2005年9月先后三次 来到上海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 周正华老师对记者说,2006年1月19日,小云被他的家长领回去了,第二天他又偷偷溜出去偷东西被抓后,送 到了这里。记者当即提出要见小云。 几分钟后,周老师把小云带了过来。小云的相貌果然如周老师描写的那样,如果是不知情况的人,一定会认为他是个 乖巧的孩子。 小云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三,22岁的大哥在念大学,21岁的二哥在建筑工地打工,两个哥哥是妈妈与前夫所生。 小云学习成绩不好又贪玩,小云自认为爸爸妈妈对他和弟弟不太喜欢。2004年10月,正在念初一的小云,下课后闲逛时 碰到一个跟他一样大的小孩,那小孩说上海很好玩的,问他去不去,而且不要他出一分钱,并从身上拿出了1000多元给他 看。小云也没问他哪来的这么多钱,便一口答应,当即动身坐长途汽车来到了上海。 他随那个小孩住进了上海的一家旅馆。之后,那个小孩带他去外滩玩时,两人走散了,他就被警察送到了上海市流浪 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刚来时他很不习惯,老师说这是学校,可以在里面读书,安心地等你爸妈把你领回家。 30天后,妈妈把他领回了家。妈妈让他继续上学,他说不想上学就一心想玩。妈妈白天工作时,他就整天泡在网吧 里。 2005年1月的一天,网吧里有个20多岁姓周的男青年问他想不想去上海玩,小云又一次从家里不辞而别来到了 上海。 在周的出租屋里,小云遇到了小时候的同班同学小周,小周告诉他,带他来上海的人是自己的叔叔,现在是他俩的老 大,我们去偷东西,他会给我们钱的。当天下午,老大便带他们去了外滩。老大在一旁望风,小云心里紧张极了,小周一会儿 就偷了一个手机。老大对小云说,你要好好学学。之后,小周把手机交给了老大,老大便分给了小周50元,分给小云20元 。小云想这样真好,没偷都给钱。晚上,他拿着钱就去买东西吃,用余下的钱到网吧上网。 小云在一个星期后终于出手了。在外滩,他看到一个男青年外衣口袋里放着手机,手机绳露在外面,他上前一把抓住 手机绳,撒腿就跑,此时心里直跳,身体有些发抖,还好男青年未发现。他把手机交给了老大,得到了100元。从此,他一 发不可收,短短4个月中,他从老大手里提成了2000多元,都被用来吃喝和上网。 4月19日,他在偷手机时被警察抓住,他说当时他想到会坐牢的。他还告诉记者,被警察抓住后,他没有说背后老 大是谁,因为老大平时对他很好。后来,他又被送到了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呆了50多天后,他被送到了当地的救助站。 在当地的救助站送他回家途中,他悄悄地溜了。在网吧里,他遇到了老大,他向老大借了300元,自己坐上长途汽 车去上海。 这次他熟门熟路,在浦东找了每天10元一个床铺的小旅馆住下了。这次他碰到了一个17岁的同乡,这个同乡告诉 他,他们在地铁里面偷。2005年9月,他因在地铁里偷窃被抓,又送进了上海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被家长领回后, 再次流浪到上海。 据小云讲,从2005年9月到2006年1月19日,他偷到手机和钱包的数量,自己都数不清楚了,他每天身上 有现金300-400元,多的时候有1000多元,估计折成现金约有五六万元,大部分钱都被他和老乡打牌时输掉了。 小云走在回宿舍的过道里,周老师看着他的背影说道:“这里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希望通过记者 的报道,让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早日走上正道。”他的话语间充满了希望,又有几许忧虑。 社会各界如何 看待流浪儿童 “回归主流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善良人性”是中心的教育宗旨。几年来,确实有部分流浪儿童在老师教育下,回到 了家乡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流浪儿童成了这里的常客,还有一些可能流落到了其他城市。因 此,流浪儿童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他们需要全社会,特别是他们流出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胡申生教授认为,流浪儿童不仅是一个地区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也 有流浪儿童,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大城市一直存在,而且在一定的将来也不会完全解决。在社会问题中,我们把流浪儿童分为四 种类型:第一,由于家庭穷困,生活所迫,从农村流落到城市,或者父母在城市打工,收入微薄,无力抚养孩子,孩子流浪街 头。第二,以乞讨为职业,每天像上班一样,不一定是没钱才乞讨。第三种,背后有人操纵,组织儿童去乞讨,构成犯罪。第 四,有偷、抢等犯罪行为,构成一个比较大的犯罪组织,流浪儿童在偷、抢后要向“老大”交钱。这四种现象中,第一种现象 值得我们同情,其余三种都不值得同情,尤其是第三四种,是社会的丑恶现象。 胡教授还说:“我们市民应该有平等意识,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依靠慈善机构来帮助他们,减少盲目性,使弱势群 体得到应有的帮助。对于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丑恶现象,我们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加强打击力度,依法进行打击,不能让 他们形成组织,并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管理。市民不能片面地、绝对地看待流浪儿童,要理性地对待他们。” 流浪儿童成天在社会上“混”,不能得到他们应该接受的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有什么影响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 副教授邓赐平先生说:“那些孩子可能会有被社会忽视、遗弃的感觉,这些孩子大多有点反叛,对社会无所谓,他们没有像正 常儿童那样对社会的责任心。受人指使的流浪儿童,在受折磨、被打后,他们心理上会受到创伤。他们的行为模式也会变得不 同,谁比较强势他们就会跟着谁,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观都会产生影响。孩子需要家庭的温暖,中心能收留他们,有了衣食保 障,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安慰。但对于孩子长远发展来说,还是需要系统性的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而市民董先生认为,国家应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教育经费要向贫困地区倾斜,使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们都能 去上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方式主要以送回家安置为主,对暂时无法送回家的孩子则安置在儿童福 利院、保护中心等救助机构。但是,有一部分流浪儿童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又重新出来流浪。因此,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监护人制度,同时可以借鉴国外未成年人立法的经验,把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一部儿童宪法,构建一个独立 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进而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当然要解决好流浪儿童的教育问题,才是解决流浪儿童的治本之策。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