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 正文

北京窦店村:“为牧而农”的新农村号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2:15 新京报

  关键词[产业转型]

  

北京窦店村:“为牧而农”的新农村号角

  窦店村,地处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人口3666人,耕地3070亩,2005年村纯收入4158万元,人均纯收入10436元。

  

北京窦店村:“为牧而农”的新农村号角

  今年,房山区窦店村被列为窦店镇内惟一需达到“较高标准”的村子。该村经调查认为,3年共需新农村建设资金5605万元。

  1983年,毛长明从农民成为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肉联厂工人,月工资80元。2005年,毛长明的年工资已涨至10800元。当年,窦店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0436元。

  “我们村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是房地产开发和招商引资”。现任村书记、窦店农牧工商总公司总经理仉锁忠说,村内用于房产开发的1500亩土地以每亩5万-7万元卖出,售楼款村集体提成20%.今年,窦店村被列为窦店镇内惟一需达到“较高标准”的村子。按照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摸底调查结果表》显示,3年共需资金5605万元,其中提出需上级支持4410万元。

  村主任刘丛学估算,2006年该村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2000万。而窦店镇新农村办公室主任、副镇长王文洪则称,全镇30个村2006年的新农村总预算不低于1000万元。

  一方面要扶植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又要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窦店村的资金处于两难境地。对此,村党委书记仉锁忠寄希望于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20年前的新农村雏形

  事实上这个曾被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雏形”的村子20多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转型之中。

  时至今日,回顾窦店发展之路,村里人大都会追溯到科技人员进村前上世纪70年代的“破街烂镇穷窦店”。

  上世纪80年代初,窦店村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由于成为“北京市郊区和平原地区农业现代化基地建设”试点,以市农科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室主任程序为组长的9名专家,住进了窦店。

  老书记仉振亮回忆,从1982年开始,窦店村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全村5200亩地,只需约100人的劳动力即可完成。1990年至1997年,窦店连续7年实现亩产过吨,因此而被称为“吨粮村”。

  1986年4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考察窦店。听取了汇报之后,田纪云笑着对村书记仉振亮说,“窦店走的是共同富裕的路子,够得上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形了。”

  窦店因此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此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地出现在窦店的田间工厂。现任村书记仉锁忠说,最多时一年参观者十余万人,来自全国各地或海外,为此村里特辟接待站,由房山区一级组织人手协助接待。

  1986年,科研人员相继离开后,窦店村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

  集体产业多元化的兴衰2006年2月24日,已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程序回忆,“田纪云当时赞许的,是整个窦店村的产业模式,而不只是单一的现代化农业。”

  “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产业诞生,这是早就预料到了的,相应的对策也已事先酝酿成形。”程序说。

  1983年,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毛长明从农民成为窦店村肉联厂工人。毛长明曾跟随专家到上海学习冷冻技术,并到北京市农科院学习玉米授粉。直到现在,一大批被培养出来的村民,依旧在村内依赖技术的地方发挥作用。

  和华西村一样,80年代的窦店并未分田到户,而是着力发展村办企业。

  当时建立的20家左右企业,奠定了此后窦店产业结构的基础,其中包括:肉联厂、奶牛厂、鸡厂等畜牧企业,以及服装厂、建筑队和砖瓦厂等。在每一个关键的环节上,都由科技人员和村干部共同协商定夺;涉及科技之处,则由专家亲力研发最佳方案。

  1993之后的7年,被现窦店农牧工商总公司负责畜牧业的总经理丁振彪称为“窦店失去的7年”:小麦每斤降价2角左右;村肉联厂的屠牛量由原来的每年上千头下降到150头;20万只鸡的养鸡厂,年亏损300万不得不关闭;原有的生态农业发展,也陷入停滞状态。

  1993年以后,因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入,这套科研人员精心设计的集体经济产业结构遭遇考验。

  “为牧而农”的新口号

  窦店的产业面临普遍的困顿和亏损之时,2000年前后,窦店完成了新老班子交接。新书记仉锁忠上任后的第一个举措是,带领村干部到南街村等地考察,“集体化道路还可以走,但必须改革。”

  2000年,程序等曾在窦店工作生活多年的专家,重新受邀回到村里,与村干部共商新的发展方略。为窦店把脉后,专家们留下的四个字———为牧而农———成为窦店新的口号。

  面对《新京报》记者,老书记仉振亮认为,除了市场变化,村内集体经济的产权和管理上等方面的顽疾,也是造成窦店普遍停滞、退步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窦店村决策层已经意识到,房地产开发作为短期行为不能长久,而招商引资更多侧重于安排就业的考虑。

  丁振彪说,窦店村现今的支柱产业是以肉联厂为主体的、有20多年历史的“牛产业”,“窦店”商标的注册,以及国家ISO标准的通过,已为其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基础。

  这也符合房山区和窦店镇对窦店村的希望,2005年12月出台的《房山区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区简介》中,窦店村被描述为“以肉牛、奶牛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村。

  ■声音

  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耕地占用税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什么是新农村?我看得仔细琢磨20字的方针。我们窦店村还不行,够不上新农村。个人觉得大概就是村民充分就业,生活质量有大的改善,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逐步提高等吧。

  ———窦店村党支书仉锁忠

  ■访谈

  希望转移支付能100%到村

  对话人物:

  仉锁忠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党支部书记新京报:上世纪80年代,窦店村曾被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形”。促使窦店实现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仉锁忠(以下简称仉):从窦店既往的发展经验看,科技、人才起到了大作用,这为窦店在新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市场需求发展现代产业化农牧企业打下了基础。

  新京报:“为牧而农”的发展方向下,清真肉联厂作为窦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柱产业,目前存在哪些优势和困难?

  仉:去年我们申请了农业部的一个项目,拿到了200万的资金,改造了清真肉联厂的生产设施。但一个现实困难是,如果不能形成大规模生产,我们的利润将很少,在这一点上,需要更多公共财政支持。

  新京报:与上世纪相比,窦店村今日有何不同?

  仉:目前,村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是房地产开发和招商引资,结合新的发展形势,“为牧而农”的发展思路前,加了“以商带牧”几个字。

  新京报:目前新农村建设趋向于“城市支持农村”,公共财政从城市向乡村转移的政策,这是否能解决窦店的现实问题?

  仉:这几天我正参加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学习班,听北京市专家讲课。目前的新农村建设意见我认为是一个大框架,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值得仔细琢磨。

  新京报:你对财政转移支付有何期望?

  仉: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用心良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但我个人觉得新农村建设在部分地区出现“两头热,中间凉”现象。财政转移支付中,执行时常出现偏差。即有的地方财政运转依附于行政系统,市财政资金经过区县一级、乡镇一级,资金到不了村子,或打了折扣。

  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本来用于发展项目的资金用不到实处。我向有关部门建议在这个环节上加大审纪监督力度。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朝格图

  摄影:实习生 范远志

  相关专题: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